诗文 | 才性 |
释义 | 才性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上》 性言其质,才名其用。 晋·袁准《才性论》(《艺文类聚》卷二十一引) 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魏志》 孟子言人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为榱桷者才也。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 才犹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人之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才便是那情之会恁地者。情与才绝相近。但情是遇物而发,路陌曲折恁地去底;才是那会如此底。要之,千头万绪,皆是从心上来。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 才是心之力,是有气力去做底。心是管摄主宰者,此心之所以为大也。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滥也。才者,水之气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缓,则是才之不同。伊川谓“性禀于天,才禀于气”是也。只有性是一定。情与心与才,便合着气了。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 道惟一性,岂有二名!人人言性,不见性功,故即性之无不能者别谓为才。别谓为才,似有歧见;正以穷天下之理,尽天下之事,莫尚之才,惟此一性。别谓为才,似有外见;正以穷天下之理,尽天下之事,皆在一性之内,更别无才。 古之能尽性者,我尽仁,必能育天下;我尽义,必能裁天下;我尽礼,必能匡天下;我尽智,必能照天下。四德无功,必其才不充;才不充,必其性未尽。自子舆以后,无能充性之才者,性乃晦;以至于今,有非性之才,有无才之性。非性之才,能小治,不能大治;无才之性,为小贤,不为大贤。 清·唐甄《潜书·性才》 才者,人与百物各如其性以为形质,而知能遂区以别焉,孟子所谓“天之降才”是也。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才质者,性之所呈也;舍才质安睹所谓性哉!……如桃杏之性,全于核中之白,形色臭味,无一弗具,而无可见。及萌芽甲坼,根杆枝叶,桃与杏各殊。由是为华为实,形色臭味无不区以别者,虽性则然,皆据才见之耳。成是性,斯为是才。别而言之,曰命,曰性,曰才;合而言之,是谓天性。故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人物成性不同,故形色各殊。人之形,官器利用大远乎物,然而于人之道不能无失,是不践此形也;犹言之而行不逮,是不践此言也。践形之与尽性、尽其才,其义一也。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才》 【评】“才”与“性”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始终的一对重要范畴,由二者关系问题的争论而形成的种种学说,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理论。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