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微雪早朝》 - 王建 - 蓬莱春雪晓犹残,点地成花绕百官。已傍祥鸾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襕。无多白玉阶前湿,积渐青松叶上干。粉画南山稜郭出,初晴一半隔云看。 |
释义 | 《微雪早朝》 - 王建 - 蓬莱春雪晓犹残,点地成花绕百官。已傍祥鸾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襕。无多白玉阶前湿,积渐青松叶上干。粉画南山稜郭出,初晴一半隔云看。“晓犹残”之为言,从夜到晓,而终不得积也。“绕百官”之为言,才得成花,而绕墀正拜也。“已傍”、“还穿”之为言,虽无所积,而飞飞未止也。写微雪至此,可称天女散花手矣。(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五) 【诗例】 微雪早朝 王建 蓬莱春雪晓犹残,点地成花绕百官。 已傍祥鸾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襕。 无多白玉阶前湿,积渐青松叶上干。 粉画南山稜郭出,初晴一半隔云看。 【解析】 贾至写了《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后,王维、岑参、杜甫都相继作诗相和。王建的这首《微雪早朝》虽也是以早朝为题,重点却不是写早朝的庄严和大唐帝国的威仪,而是重在写早朝时蓬莱宫的雪景。蓬莱宫即大明宫,因宫后有蓬莱池,故又名蓬莱宫,是皇帝接受朝觐的地方,这是唐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王建诗中的雪景非常高明,金圣叹称其为“天女散花手”。金圣叹所谓“天女散花”,是用散花时的自上而下、纷纷扬扬满布于空中,来形象概括诗歌写景的立体化特征。 虽然诗家提倡“写景须曲肖此景”,但历代诗人中的写景高手,却不着力于以细致的刻画达到景物的形似,而是注重神似地再现自然景物。他们仿佛是写景行家,善于抓住景物的某一突出局部,泼墨挥洒,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山水景色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独特境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抓住了塞外气象特点,一夜北风骤吹,大雪急遽飞降,树枝挂满雪絮犹如梨花盛开。这壮美的景象把塞外的冰雪世界写得春意盎然,流露了诗人惊喜互掺的神情。这样写景,着墨不多,突出局部形象,启发人去想象全局,不能不说是巧妙之至的。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写诗人行于日暮大雪迷漫的山中,投宿在贫困的“白屋”之家。诗的点睛之笔是末句,“风雪夜归人”五字,通过主人夜归,把风紧雪疾的雪景写得凛冽扑面而来。主人刚一露面,诗就戛然而止,但主人为生计奔波的辛酸,归时满身披雪、步履匆匆的情状,家人争相围上、心疼问寒的景象,诗人的同情有加等等丰富内容,就在不写之写中了。诗人在大风雪的背景上,巧妙选取角度,摒弃一切修饰,裸陈了一个人景交融的镜头,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柳宗元的《江雪》通过老翁垂钓于雪天寒江,表现了诗人寂寞而孤芳自赏的情怀,全诗的重点形象也是很突出的。另外,白居易的《夜雪》,重在写“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从听觉入手突出夜雪的特点。高骈的《对雪》中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枝变琼枝”则是以树枝由青变白的动态过程,写出雪景之美及诗人赏雪的雅趣。 总之,突出局部形象,以小见大地表现全景,是唐代诗人写景最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种写法即金圣叹所总结的天女散花——立体化写法。所谓立体化写法,就是说诗中出现的景物,不是被肢解的一点或一个面,也不是某个琐细的细节,而是有上、下、左、右几端构成的一个空间,是浑然一体的气象。这种写法,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和感受。 《微雪早朝》中的空间,是由景物——雪的飘洒飞舞空间所构成。诗中的雪是从夜到晚,未停也未积的雪。诗人先写雪由天上落到地上,地上如同开满了星星点点小花。上早朝的百官行于此上,如同被地花环绕。这一笔,由天上至地上,从上而下,立即把雪景拉成了一个颇为广阔的空间。然后再从半空中,写飞雪迷漫于殿角的鸾饰,再写飞雪往下飘在上早朝的官吏的衣袍上。这截取半个空间的细写,使整首诗的空间感充实了,这是很高明的一笔。诗的前两联写飞雪,由上而下;诗的后两联写消雪,是由下而上,呈现的还是一个空间。先写阶前雪已消,地是湿的。然后由地往上到松树,树干上的积雪未消,但叶上之雪已干。再由半空往远处看,南山雪未消如粉画一般,但已消部分轮廓分明。这种静态描写,把正在消而未消尽的雪景写得逼真极了,美极了。 金圣叹见前人所未见,总结了天女散花的空间立体化写景法,这是对诗歌写景理论的一个新贡献。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