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我了解了他 |
释义 | 我了解了他【题目】 写一篇记叙文。从思想品质、待人接物,性情、爱好的某一方面,记一位你原来不了解或了解不深而通过一两件事增进了了解的人。 题目: 我了解了他(她)。 ——1989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 课本训练题。 【审题】 题型,文题作文。文体,记叙文。题旨: 写一个人,要写出“我”逐渐了解了他(她)的过程。“了解了”什么?“思想品质、接人待物、性情、爱好” 这四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 怎么 “了解”,“通过一两件事”。注意“我”与“他(她)”的“起点”,应是“原来不了解或了解不深”,注意“了解”与“认识”的区别,“原来不了解”,可以是不认识的,但也可以是一般的叫得出姓名; “了解不深”,应该是认识的。文章的 “终点”应该是“我了解了他(她)”。 【构思】 一、“事随情走”构思法。有一份优秀答卷是通过买豆腐这件事,写出自己怎样逐层了解一个买卖公道、诚恳待客、热情助人的卖豆腐的个体女青年的。开篇别出心裁写自己爱吃豆腐又怕上当受骗: “卖豆腐喽”的吆喝传来,往楼下一看,原来是个女青年推着自行车正在卖豆腐。听说个体户卖东西短斤缺两,而且以次充好,自己也吃过亏,还是“吃一堑,长一智”吧。“我最爱吃豆腐”,楼下的吆喝声时时传来,禁不住下楼去看看她的豆腐怎么样,好就买点; 一看,豆腐的确很好,又干净又新鲜,于是 “我” 便排上了队。在排队买豆腐时,写了两个细节。一是女青年与顾客大哥的对话。顾客大哥死死盯住秤杆,女青年说: “我卖豆腐不但不少给,而且还要多几两。”“干吗?”“豆腐水分大。”这受到众人好评,也与开头照应,解除了“我”怕个体户短斤缺两的疑虑。二是写一个小男孩买了豆腐后不慎跌倒豆腐摔破,女青年主动白送豆腐; 篇末自然点题: 真正了解了她,并通过她认识了个体户,冀希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谛。 二、纵式截取构思法,即从一个人的经历中截取几个片断来表述。这是从纵的方面来表现人物,对人物作历史的考察。材料组织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所写的几个片断,表达作用往往有“综合性”。也就是说,各个片断往往都能表现这个人的几个方面的特点,几个片断加深中心思想的表达。这个人优良品质的“一贯性”、“全面性”,表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事情中。 三、横式分类构思法,即将有关事例分类表述。这是从横的方面来表现人物。这种写法,比较注重分解、分类,按事情内在联系的逻辑顺序,几个事例的表达作用具有“单一性”,一个事例往往只表现人物某个方面的特点,几个事例从几个方面集中表现人物更本质的特点。从立意方面来思考,一个比较本质的特点,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这就要对中心思想加以分解。从组织材料方面来思考,把有关事例分类,哪些材料能表现哪个方面,就集中归属在哪个方面写。 四、矛盾冲突构思法。表现一个人意志坚强的典型事例,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矛盾冲突,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或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准确地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就容易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坚强意志。在处理矛盾冲突、记述人物克服某种困难的过程中,要防止以下几点。一、轻描淡写。对实际存在的矛盾冲突或碰到的困难,轻描淡写,就失去了表现人物特征的大好机会。如果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写得过于简单,就容易造成一般化、概念化; 二、夸大其辞。凭空“制造”困难,或者夸大冲突,就不可能写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三,枝蔓芜杂。叙述时,对于能够表现人物坚强意志的矛盾冲突,或者遇到的困难,要具体记叙起因、发展过程,怎样解决。对于表现坚强意志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瓜葛,要舍得割爱,不留痕迹。这样,不枝不蔓,“意志坚强”,才能鲜明突出。 【相关题目辨思】 A. 真正的朋友 下面是初一谈振宇的《真正的朋友》,也是记一位原来了解不深而通过一件事增进了了解的人。 在我的座位左边,隔着一条走廊,坐着一位 “古怪” 的女同学敏。可以说她有些“喜怒无常”。当然,这并不是贬低她或嘲笑她,因为她有时过分地笑,又有时“无缘无故”(至少这在我们男生眼里)地哭。不过学习成绩特别好,也特别乐于助人,于是还是有些同学愿意和她在一起的。我以前不太理睬她,不过自从那件事后,情况发生了转变。 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教室里除了 “唰唰唰”的写字声外,就鸦雀无声了,因为那时正在进行数学测验。唉!当时我心情特别不好,因为上课前,在操场踢球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上的皮都划破了,做着题目,我又碰到一道难题,想了好长时间也没做出来。不知怎么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去问她。我抬起头,环视了四周,老师正好不在。好,时机成熟了。我转过头,对着敏小声地叫唤了几声,她也循声向我望来。“什么事?”她低声地问。我拿起卷子,指给她看那道难题,望着她的眼神,她似乎已明白了我的意思。迟疑片刻,她说: “不行,现在是测验,我不能帮你。”说罢,她又认真地做起了她自己的试卷。不知哪儿来的一股火气。我发誓再也不理她了,并且还诅咒她这次考试一定考砸。接着,跳过那道难题,我做起了后面的题目。 “丁零零……”交卷的时间到了,不过很值得庆幸,那道难题经过反复思考,终于被我“攻克”了。这时,敏走了过来,说:“对不起,不过我的确不应该在刚才把答案告诉你。现在那道题目你搞懂了没有?”我假意地摇了摇头,她便拿来纸和笔给我讲解起来。讲完一遍,我刁难地回答说没听懂,她又更详细地讲了第二遍,我仍回答没听懂。不知是四遍还是五遍后,我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做得太过分了,同时,又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来回流淌。“听懂了。”我立刻回答。这时,只见敏欣慰地笑了,她笑得是那样甜。望着她向教室外走去的背影,我觉得心里很不好受。 现在,她已是我的好朋友了,不过她那助人为乐的精神及那正确的是非观念依然没变,我发觉她是我真正的朋友! 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是初一阶段写作训练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就是根据这样的要求而作的一篇习作。 写一事一人,宜注意: 一是要把事情记叙清楚; 二是记事要为写人服务,着重写这个人在这件事中的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等。本文较好地进行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三是记叙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叙述,往往可以采用通过这件事增进了解了这个人的角度来记叙。 B. 我的同学 下面是获浙江省首届学生作文通讯赛一等奖的《我的同学》,作者何琛琪,写于初二。也是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从这件事中增进了对同学的了解。 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消息: 初三一个女同学因身体不好休学一年,留到我们班。她由于治病服用激素类药物,人变得很胖。班主任再三叮嘱我们不要嘲笑她。 我们兴备极了,班上将来怎样一个 “人物”——一个大胖子,一个精神衰弱的人。第一节课的铃声响了,我们等待着…… 她走进了教室,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张脸: 两颊像面包,高高鼓出,眼睛却小得很。我笑了,带着嘲弄的味儿。许多同学窃窃私语着,用异样的目光斜视她。 我感到自己有些瞧不起她,不知为什么,是因为她的外貌吗? 她刚来不到一个星期,就出了件让全班同学嘴巴张成“○”形的事—— 班会课上,李老师告诉大家,学校不久将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希望同学们能踊跃参加,举手报名。这下,每个人心中的小算盘打开了: 有的怕别人笑话,有的怕上台怯场,还有的怕…… 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一个人举手。李老师显然急了,问:“怎么,怕了?” 这时有个人举起了手,不是别人,正是她。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师也掩饰不住惊讶,眼睛瞅了她好半天,随后以赞扬的口气说: “好!有勇气,就这样定了。” 下课后,女同学们围在一起议论开了: “你看她那样子,还会朗诵?” “真想不到,可有好戏瞧了。” “八成想出风头。” “现在谁也不知道,”一个同学故作公平地说,“等一个月以后再看吧。” 于是,女生们将信将疑地交换一下眼色,停止了议论。我虽然没有参加议论,心中却在发笑: “准会出洋相!” 第二天清晨,天刚透亮,我肚子痛得难受,赶忙披上衣服急急走出宿舍去厕所,刚走出房间,猛看见不远处的草坪上站着一个人,好像是她。我揉揉眼睛再仔细认。对,是她。得去看看,一大清早在那干嘛?不是身体不好吧?我疑惑着连上厕所也忘了,轻轻地走向草坪,躲在她身后不远的一处墙角边。原来她正拿着一本书。“哦,在用功呢。” 微风把她的声音传过来: “我的沉思是事业的家乡, 隐藏着少女的好奇……” 原来她在为朗诵诗作准备呀,我感到一丝羞愧,但很快又消失了,我听出她把“是”读成“师”,“藏” 念“长”。嘻,普通话不准,还想去比赛?哟,不好,肚子又痛了,我连忙蹑手蹑脚地走了。 那天后,我每次起床总看见她匆匆从外面走进自己的宿舍。 时间真够快的,比赛日子很快来临了。那天,听众席闹哄哄的。别班的同学都在高谈阔论着他们班的参赛者,都说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拿第一。我可一句也不敢说,我班别说百分之八十,就连百分之二十的把握也没有。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朗诵的是个娇小的女学生,她的朗诵得到了热烈的掌声。第二个是个挺帅的男同学,他朗诵得更精彩。第三个,第四个……一个不比一个差。第八个就是她了,她走上了讲台,我的心仿佛要跳出来了,好像是自己上台朗诵似的。 她带着微笑站在讲台上,听众席像平静的水面扔进一块石子,立刻骚动起来: 放肆的笑声,交头接耳声,嘘嘘声,混成一片,我身旁一个同学对她的朋友说:“好像是初二(1)班的,怎么挑了她来朗诵?” “谁知道,她们班太没人才了。” 我听了心里不好受:“老师呀老师,你怎挑她呢? 唉!” 嘈杂声很快停止了。大家好奇地盯着她,唯有我低着头。 “沉思是事业的家乡,隐藏着少女的好奇。” 一句句诗好似美妙的音符,丁咚丁咚悦耳地奏出来,这和我上次听到的声音完全不同。我猛地抬起头,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周围的同学睁大了眼睛,场上静悄悄的。我窥视评委台,老师们互递着赞赏的眼色,有的颔首赞许,还有的嘴角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屏住呼吸听下去: “我的沉思是奇妙的神笔, 描绘着美丽的图景。” 场上静得连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清。 她从容不迫,感情真挚地朗诵着,脸上泛起激动的红晕。听着她的朗诵,我的神思飞扬起来,飞到遥远的地方…… “哗啦啦”,振耳欲聋的掌声拉回了我的思绪,几百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看她回到座位上。她这时才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惊奇地发现,她竟变得那样美…… 本文的特点是欲扬先抑,也可以说是“曲径通幽”。作者对事情的发展,写得细致; “我”认识她的过程,写得具体。本文六抑一扬,终于了解了她。一抑是老师的介绍,叮咛中有些不妙。一事一人,往往对人物需要作些介绍; 二抑是见面后,果然印象不好; 三抑是“毛遂自荐”,“准会出洋相”; 四抑是普通话不准,为“出洋相”作注,她的苦练,又是为“扬”作铺垫,下伏笔;五抑是以扬其他选手来抑她;六抑是初登台一片嘘声。这六抑,作者所了解感受到的是她并不美。最后的结局才是扬,终于了解到“她竟变得那么美”。恰当的压抑,压抑愈深,爆发力愈强,扬得愈有力。抑是手段,是蓄势; 扬才是本意。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