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2),拜为上卿(3),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4) 缪贤舍人(5)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6)。秦昭王(7)闻之,使人遗(8)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9);欲勿予,即(10)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11),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 “何以知之?”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13),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14)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15)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16)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17)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18),宁许以负秦曲(19)。”王曰: “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20),臣愿奉(21)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23)见相如,相如奉璧奏(24)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25)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26),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27)立,倚柱,怒发上冲冠(28),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29),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30)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31),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32)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33)。何者?严(34)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35),礼节甚倨(36);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37)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相如持其璧睨(38)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39),固请(40),召有司案图(4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42)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43)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44)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45)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46)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47)怀其璧,从径道(48)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49) 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50)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51)。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52)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53)。唯(54)大王与群臣孰(55)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56)。左右或欲引相如去(57),秦王因(58)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59),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0)?”卒(61)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62),拜相如为上大夫(63)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64)秦伐赵,拔石城(65)。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66)外渑池(67)。赵王畏秦,欲毋行(68)。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69)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70),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71),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72)。”赵王鼓瑟。秦御史(73)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74),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75)矣! ”左右欲刃(76)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77)。于是秦王不怿(78),为一击缻。相如顾(79)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曰,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80)。”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81)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82),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83)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84),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85),吾羞,不忍为之下(86)!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87)。已而(88)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89)者,徒慕君之高义(90)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91),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92)?”曰: “不若(93)也。”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94),独畏廉将军哉? 顾(95)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96),因宾客(97)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98) 宽之至此也!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99)

〔注释〕(1)赵惠文王十六年: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名何,赵武灵王的儿子。(2)阳晋: 地名,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3)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级的官。(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5)舍人: 门下的客人。(6)和氏璧: 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相传卞和在山里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不认识是玉,以为卞和欺君,就砍断他的左脚。武王即位以后,他又献给武王,武王也以为他欺君,又砍断他的右脚。等到文王即位,他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文王派人问他,他说: 我不是因为断了双脚而悲哀,我悲哀的是宝玉被人认做石头,忠贞的人被人认做说谎者。文王使人把璞玉外层的石质凿去,果然是块宝玉。这块宝玉后称为 “和氏璧” 。(7)秦昭王: 就是秦昭襄王。(8)遗(wei): 送给。(9)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见: 被,受。(10)即: 则,就。(11)可使报秦者: 可以为使臣去答复秦国的。(12)窃计欲亡走燕: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13)境上: 指赵国边境上。(14)幸: 得宠。(15)束:绑缚。(16)肉袒伏斧质: 赤身伏在斧质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 也写作“锧” ,铁砧。(17)曲: 理亏。(18)均之二策: 比较这两个对策。(19)宁许以负秦曲: 宁可答应将璧给秦国,使它负理亏的责任。(20)王必无人:大王果真没有人的话。(21)奉: 捧。(22)完璧归赵: 把璧完完整整地带回赵国。(23)章台: 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24)奏: 献给。(25)美人: 指秦王的妃子和宫女。左右:指左右侍从人员。(26)瑕(xia):玉石上的斑点。(27)却: 退。(28)怒发上冲冠: 愤怒得头发直竖,好象冲动了帽子。形容暴怒的样子。(29)负其强: 凭借着它的强大。负: 凭借,倚仗。(30)布衣之交:普通人交朋友。(31)逆强秦之欢: 触怒强秦的感情。逆: 拂逆,伤害。(32)斋戒: 古时候举行祭祀,主祭的人先要斋戒,住在清净的房子里,不同外人往来,诚心诚意准备敬神。(33)拜送书于庭: (赵王)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国书。拜: 叩头。庭: 同“廷” ,国君听政的朝堂。(34)严:尊重。(35)列观(guan ): 一般的宫殿(不是正殿),指章台。观: 建筑物的一种。(36)倨(ju): 傲慢。(37)急: 逼迫。(38)睨(ni): 斜视。(39)辞谢: 婉言道歉。(40)固请: 坚决请求。(41)召有司案图: 召唤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有司: 官吏的通称。(42)都:城。(43)特: 只。(44)天下所共传宝: 大家公认的宝物。(45)九宾:也称“九仪” ,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傧相依次传呼接引上殿。(46)舍相如广成传舍: 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前一个“舍”字作“安置”讲,动词。传舍: 招待宾客的馆舍。广成传舍: 宾馆名。(47)从者衣褐: 随从的人穿着粗布便衣(化装成老百姓的样子)。衣:这里是动词,穿。(48)径道: 便道。(49)缪公: 即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 同 “穆” 。(50)坚明约束: 坚守信约。(51)间(jian):便道。(52)一介之使: 一个使者。一介: 一个。(53)就汤镬(huo):受汤镬之刑。汤镬: 古代酷刑之一,用滚汤烹煮被认为犯死罪的人。镬:无足的大鼎。(54)唯: 表示 “希望” 的语气助词。(55)孰: 这里同“熟” ,仔细。(56)嘻: 表示又惊又怒的感情的声音。这里作动词用。(57)引相如去: 拉相如去(处死)。(58)因: 就,于是。(59)因而厚遇之: 就此好好地招待他。(60)邪: 同 “耶” ,表示疑问。(61)卒: 终于。(62)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诸侯之国,能不受欺辱。(63)上大夫:比卿低一级的官。(64)其后: 指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65)拔: 攻取。石城: 在现在河南省林县西南。(66)西河: 在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67)渑(mian)池: 在现在河南省渑池县境。(68)欲毋行:想不去。(69)诀(jue): 告别。(70)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估计从在路上行走一直到会见的礼节完毕。(71)酣(han): 饮酒到高兴的时候。(72)奏瑟(se): 弹瑟。下文的“鼓瑟”意思相同。瑟:乐器名,似琴。(73)御史: 战国时,史官称“御史” 。(74)请奉盆缻(fou)秦王: 请献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盆缻)。缻:同“缶” ,盛酒浆的瓦器。秦人唱歌时,击缶为节奏。(75)以颈血溅大王:把头颈里的血溅在你的身上。(76)刃: 用刀刺,这里作动词用。(77)靡(mi): 退却。(78 )怿(yi):高兴,喜悦。(79)顾: 回头。(80)为秦王寿: 献给秦王做贺礼。(81)咸阳:秦国的都城,旧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82)竟酒:酒筵完毕。竟:完毕。(83)右: 上。古时以右为上。(84)徒以口舌为劳:只凭言词立下功劳。(85)素贱人:本来是出身卑贱的人。指相如出身于宦者令的舍人。(86)不忍为之下:不愿自己的职位在他以下。(87)争列:争地位的先后。(88)已而: 过了些时候。(89)去: 离开。君:这里指蔺相如。(90)高义:崇高的品德。(91)不肖:不才。(92)孰与:“哪个”(厉害)。(93)不若: 比不上。(94)驽: 无能。(95)顾:但。(96)肉袒负荆: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认错赔罪。荆:荆条,打人的鞭子。(97)因宾客:借着宾客作引导。宾客:指门下的客人。(98)将军: 指蔺相如。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称相如为将军。(99)刎(wen)颈之交: 誓死不变的朋友。刎: 割。

〔鉴赏〕《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 “列传”的第二十一篇。原文除廉、蔺事迹外,还记述了赵奢、赵括、李牧等的事迹。这里所节选的是原文中最主要的部分。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著名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仍。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通过确立和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对方、争取统一的斗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其统一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廉颇和蔺相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由于君臣一致,将相配合,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全文由三大段构成,它们分别记叙了三个有名的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文章从简介廉、蔺二人的身世入手。因为廉颇的事迹主要在后面,所以极概括地叙述了他战功之后,笔锋即转到蔺相如身上去。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的门客,一般说赵国外交上的大事根本轮不到他过问。可是赵王和大臣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难住了,大家都没有主意,在这矛盾尖锐的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从缪贤的推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品质,还具有善于分析复杂形势的政治敏感性。这为他取得赵王信任,能胜利完成外交使命提供了条件。但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的。蔺相如入秦后,经历了两个回合的生死大搏斗。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临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勇气。赵国跟秦国是平等的国家,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秦王应该以平等国的礼节接待。蔺相如出使秦国是为了秦国要求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那么璧送到之后,秦国就应该交出十五城。可是自负强大的秦王既不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得璧之后,又无意交出十五城。蔺相如怀着诚意而往,却遭此侮辱和欺骗。他激于完璧归赵的责任感,便急中生智,托辞说璧有斑点,“请指示王” ,重新取回了璧。随之,“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尖锐地揭露秦王“以空言求璧” 的阴谋,并坚定地表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 的决心。蔺相如的行动和语言,使“无意偿赵城”却又很想得到璧的秦王只好软了下来,一反倨傲的态度,蔺相如因此而占了上风。由于蔺相如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以后发制人的战术战胜了秦王,从被动转为主动,所以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他采用了先发制人的战术。秦王在斋戒五日后,设“九宾” 的大礼,准备接受和氏璧,而蔺相如却已派人把璧送回赵国。一当秦王发觉受骗,蔺相如即要被杀。这时,首先需要的是临危不惧的勇气。为了先发制人,压倒对方,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一见秦王,就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辞。先理直气壮地申明送璧归赵的原因: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 再合情合理地提出建议:“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最后又委婉恳切地劝告: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一席舌战强敌的议论,辞锋犀利,气势夺人,弄得秦国君臣“相视而嘻” ,被动之至,茫然不知所措。而蔺相如终于取得了 “完璧归赵” 的胜利。蔺相如回到赵国,“璧”、“城”之争似乎平息,但秦国并未就此罢休,遂出兵“伐赵”。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也是“渑池之会”的先声。渑池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表明了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蔺相如随赵王赴会,担当了外交斗争的艰巨重任。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以侮辱赵国。蔺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要秦王击缻,甚至要在“五步之内” ,“以颈血溅大王” 。秦王左右想要杀他,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使秦王不得不听蔺相如指挥,“为一击缻”。终于折服了秦王,挫败了他想羞辱赵国的意图。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完成使命,不顾个人的安危生死,争取到外交上的胜利。在蔺相如作坚决的外交斗争时,“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所以,蔺相如在秦国步步逼进、挥斥自如的斗争,是以廉颇陈兵国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准备为后盾的。“渑池之会”就是这样正面描写蔺相如在外交斗争中机智勇敢的精神,侧面描写廉颇在军事斗争中所起的重大后卫作用。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渑池之会” 的胜利是赵国外交和军事两相配合的成功,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可是渑池会后,在新的条件下,产生了新的矛盾。蔺相如被“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心生不服,甚至要侮辱他。而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多次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原先居功自傲的廉颇一旦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马上“负荆” “谢罪” ,而且“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蔺交欢”既表明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晋朝人说: “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世说新语·品藻》)这首先说明《史记》作者司马迁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特别注意突出重点,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以此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把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写得具体而详细,把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摒弃不写或简单带过。廉颇和蔺相如一生事迹甚多,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予以集中叙写,因而不仅使文章显得选材精当、剪裁贴切,而且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又有详略主次之分: 集中地详写蔺相如,穿插着略写廉颇。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需要,有分写,有合写,有明写,有暗写。其次,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环境和二人内部矛盾中,通过人物自己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再次,本文结构严密,情节紧凑。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安排了各有中心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本身各具首尾,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前后呼应,合成一个整体。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先有“完璧归赵” ,再有“渑池之会” ,最后是“廉蔺交欢” ,文章沿着廉、蔺二人生平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而逐步展开。从矛盾冲突来看,故事里贯穿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再是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后者是次要的处从属地位的矛盾。前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暂时解决是派生后一矛盾的前因,后一矛盾的解决又服从于前一矛盾。“完璧归赵” 与 “渑池之会” 主要写秦赵斗争,这时廉、蔺的矛盾处潜伏状态,属量变阶段。但当两次对秦斗争获胜,秦赵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廉、蔺之间的矛盾却明显而突出了。最后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两人在先后认识到必须以国为重,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思想基础上解决了矛盾,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是服从主要矛盾的需要而解决的。这种依照事物的逻辑联系和矛盾的运动规律而发展情节,安排结构,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在艺术效果上,也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字数:7917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