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風煙外,爽朗形神寂。”詩句出處:《南溪詩》;是唐朝詩人李渤的作品。
玄巖麗南溪,新泉發幽色。巖泉孕靈秀,雲煙紛崖壁。 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窈窕去未窮,環回勢難極。 玉池似無水,玄井昏不測。仙戶掩復開,乳膏凝更滴。 丹砂有遺址,石徑無留跡。南眺蒼梧雲,北望洞庭客。 蕭條風煙外,爽朗形神寂。若值浮丘翁,從此謝塵役。
|
【註釋】:
蕭:
①香蒿。《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②淒清;冷落。劉伶《北芒客舍》:“枯葉散蕭林。”③灑脫。蘇轍《武昌九曲亭記》:“(浮圖精舍)依山臨壑,隱蔽松櫪(lì),蕭然絕俗。”(櫪:木名。)④古國名。春秋時宋的附庸,後為楚所滅。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蕭條]荒涼。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三十四:“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蕭索]冷落蕭條。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四:“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饒:多。)[蕭瑟]1.風聲。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2. 寂寞淒涼。杜甫《北征》:“人煙渺蕭瑟。”[蕭墻]古代宮室作為屏障用的矮墻,後借指內部。《論語·季氏》:“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zhuān)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季氏:季孫氏。春秋後期魯國貴族。顓臾:古國名。)條:
①樹名。山楸。《詩經·秦風·終南》:“終南何有? 有條有梅。”②細長的樹枝。《詩經·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汝墳:汝水大堤。枚:樹幹。)③長的;長條的。《尚書·禹貢》:“厥草惟繇,厥木惟條。”(繇:茂盛。)④條理;秩序。《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綱:魚網的總繩。)⑤條款;分項。《戰國策·秦策一》:“科條既備,民多偽態。”(科:條文。)白居易《與微之書》:“其餘情況,條寫如後。”⑥通達。《漢書·禮樂志》:“聲氣遠條鳳鳥翔。”(聲氣:指祭祀的歌聲及牲體的香氣。)⑦量詞。用於長形的或分項目的。《漢書·刑法志》:“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大辟:死刑。)張鷟《朝野僉載》:“與之繩萬條,以為錢貫。”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風煙:
①邊防報警的烽煙。高適《信安王幕府》:“四郊增氣象,萬裡絕~~。”②戰亂。《桃花扇》出六:“不管~~傢萬裡,五更懷裡囀歌喉。”煙:
(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 · 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 (二)yīn [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 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外:
①疏遠。《周易·泰》:“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zhǎng),小人道消也。”(內:親近。長:增長。消:減少。)《韓非子·愛臣》:“此君人者所外也。”(君人者:國君。)②外邊;外部。與“內”相對。《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傢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③外表。《法言·修身》:“其為外也肅括。”④其他的。《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⑤不正規的;非正式的。《論衡·案書》:“《國語》、《左氏》之外傳也。”⑥排除;除去。《淮南子·精神》:“外此,其餘無足利矣。”⑦稱父系之外的親屬。《爾雅·釋親》:“母之考為外王父。”爽:
①明亮。《尚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昧爽:黎明,拂曉。丕顯:大亮。)②清涼;清爽。《晉書·王徽之傳》:“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耳。”③直率;開朗。④暢快。司空圖《即事二首》之一:“茶爽添詩句,天清瑩道心。”⑤損傷;敗壞。《楚辭·招魂》:“厲而不爽些(suò)。”(些:語氣語。)⑥違背;差誤。《詩經·衛風·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⑦心神;神魄。曹植《釋愁文》:“去來無方,亂我精爽。”爽朗:
明快,開朗。《世說新語·容止》:“蕭蕭肅肅,~~清舉。”朗:
①明亮。杜甫《舟月對驛近寺》:“更深不假燭,月朗自明船。”②明達;高明;穎悟。袁宏道《敘小修詩》:“既長,膽量愈廓,識見愈朗。”(廓:大。)③聲音清晰,響亮。孫綽《遊天臺山賦》:“朗詠長川。”劉德仁《中秋月》:“朗吟看正好,惆悵又西傾。”④眉目清秀。《梁書·陶弘景傳》:“神儀明秀,朗目疏眉。”形:
①[名]形體。《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容枯槁。”②[名]容貌。王充《論衡·齊世》:“~面醜惡。”③[名]形狀。《後漢書·張衡傳》:“~似酒尊。”④[名]地形。《孫子兵法·地形》:“險~者,我先居之。”⑤[名]形勢。《赤壁之戰》:“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成矣。”⑥[動]表現,顯露。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 於言。”⑦[動]對比。《老子》:“長短相~。”⑧[名]通“型”。鑄造器物的模子。《左傳·昭公十二年》:“隨器而制~。”神:
①天神。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論語·述而》:“禱爾於上下神祇。”②鬼神。《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見:現。)③指人死後的魂靈。《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④玄妙;神奇。《周易·系辭上》:“陰陽不測謂之神。”⑤心神;精神。《荀子·天論》:“形具而神生。”⑥表情;神態。《世說新語·簡傲》:“(王恬)神氣傲邁,瞭無相酬對意。”⑦形象;肖像。蔣驥《傳神秘要》:“傳神最大者,令彼隔幾而坐,可遠三四尺許,若小照,可遠五六尺,愈小愈宜遠。”⑧神韻。指文藝作品在境界上所表達出的情趣韻致。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蔑:無;沒有。)寂:
①寂靜;沒有聲音。《老子》第二十五章:“寂兮寥兮。”(寥:空曠高遠。)韓愈《明水賦》:“夜寂天清。”②孤單;冷清。元稹《行宮》:“宮花寂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