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怨情
释义

怨情

诗词简介:此诗作年不详。诗中借卷帘、深坐、颦眉、流泪等一系列动作与神情,表现闺中美人的满腔怨情,意境含蓄深婉,神韵不尽,为李白闺怨小诗中的佳作之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yuàn qínɡ 
        怨   情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měi rén juǎn zhū lián , shēn zuò pín é  méi 。 
    美  人  卷   珠  帘   , 深   坐  颦  蛾 眉  。 
    dàn jiàn lèi hén shī , bù zhī xīn hèn shuí 。 
    但  见   泪  痕  湿  , 不 知  心  恨  谁   。 
  •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 ① 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

    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
  •          本诗是一首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作,描写一位佳人苦待心上人不至,因而转爱为怨,哀婉凄恻的情态。诗人主要通过对美人的行动、表情和心理刻画来表达这一主题。诗的前两句写美人卷起珠帘,紧锁着蛾眉久久地坐着。诗人通过卷帘、深坐、皱眉等到动作、情态来刻画一个女子处于等待中的哀怨的恋爱心理。第三句描写她泪水湿成了一片。刻画人物细致生动,使这位美人由爱生怨、因爱生恨的情感变化,因心上人不来而痛苦万分,哀怨情态宛在眼前。然而,诗眼却在最后一语。诗中的美人由于对所爱之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在她的挚爱落空以后,自然要生出无穷的怨恨了。而诗人却说“不知心恨谁”,那是明知故问。读者心里非常清楚,她所恨之人便是她所爱之人,她久等不至之人。从客观效果来看,末句 “不知心恨谁”还有潜台词即 “不知为何恨”。诗人虽没有正面提出这一问题,但给读者留下了这样的想象空间: 这女子恼恨的原因究竟何在?是男子另有新欢将他遗弃了呢,还是女子原本就是单相思呢,再或是男子本身的行动并不自由,受到家庭阻挠呢?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末句又起到了另一作用,即通过启迪读者的联想,扩大了这首小诗的内涵空间,使诗作更加含蓄不尽。所以看似直白的“不知心恨谁”,对本诗诗意的拓展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颗同情和理解的诗心,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仅在蛾眉,更美在一片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此正所谓状眼前之景于诗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       李白是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他写了大量气势磅礴、风格豪宕的诗篇。而他的绝句超妙隽逸,神韵天然,也超诣独步。明代李攀龙《唐诗选》谓“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明代胡应麟《诗薮》谓“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李白那么个壮思逸飞的诗人,也写了些闺情怨诗,且细及毫巅,柔似静水,却是别开生面之作。

           这首《怨情》,以态写情,情蕴态中。“卷珠帘”,意在寻望思念之人。“深坐”,未见情人,长坐而沉入深思;“颦蛾眉”,深思之情爬上眉心,其愁苦不言自明。“泪痕湿”,较“颦蛾眉”又深一层:愁苦得竟止不住泪流满面。从美人的形态上, 已足见其内心的怨恨,结以“不知心恨谁”,则含蓄蕴藉,引人冥想,更觉其有苦难言的深衷。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隐而不露,较直言心恨谁来得更有隽味。胡震亨《李诗通》中说:“‘心中念故人,泪堕不知止’,此陈思王(指曹植)《怨诗》语也。明说出个‘故人’来,觉古人犹有未工。”胡震亨认为曹植之作不及李白此首之“工”,也就是说明言不如隐语有味。用“不知”,使人虽可揣知其为思情人,但更增加了美人将思念深藏心底的意味。薛惟翰的《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复不语,珠泪纷纷落。”所写意境与李白此诗近似,可是也是由于情词太明,不如李诗动人。李白说“不知心恨谁”,虽字面上也出现“恨”,但因“不知心恨谁”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悬念,就比“美人怨何深”直说“怨”委婉转曲。“不笑复不语”与“珠泪纷纷落”重复,泪落自然“不笑”,显得冗赘。李白写“泪痕湿”, 自然写了“不笑”;说不知心恨谁, 自然写了“不语”。“颦蛾眉”, 自然显示了“含情”,是“泪痕湿”,当然为“怨何深”。从上述比较中也可看出,虽然题材、主题,甚至所叙状态基本相同,而李白却独具手眼,这也是李白成为大家的原因吧。
  •       这首五言绝句妙在深隐含蓄,意在言外。

           从题目看,诗写一位闺中女子的愁怨之情。然而前三句只从人物动作和面部变化着笔,无一字道及怨;末句虽有“心恨”字样,却又不明白说出恨的对象。所以,初读但觉其隐,尚难确晓其意。

             仔细品味,精妙渐出。首句一个“卷”字,暗藏一个“望”字。美人卷起珠帘,当然是为了向外望,所望者,自然是她的心上人。很可能她与他已经约好,所以到约定的时间便卷起珠帘。这样,一个“卷”字又包含有急切盼望的心情。
           可是,望而不见,对方竟没有来。因而,“深坐”,足见失望之甚; “颦蛾眉”,则失望之外又转生无限愁闷。“但见泪痕湿”,紧承“颦蛾眉”而来,借其面部变化,传神地展现了人物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活动。

             诗意至此,已趋明朗。却以“不知心恨谁”作结,仍然给读者留下回味余地。究竟恨谁,她自己很清楚,这怎能说出口!她不说,别人又怎能知道?当然,那位失约者该是知道的,可他明知她会恨,却竟然未来,这就难怪她由“深坐”而“颦眉”,由“颦眉”而落泪了。寥寥20字,写“怨情”何等曲折!何等深婉!
  • 【鉴赏导示】
          李白诗中以闺中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作也不少,而这些诗往往体情细腻,状写人物心理、动作更是传神。本诗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鉴赏】
            这是一篇体情之作。李白诗中常有对远离恋人或丈夫的闺中女子的描摹,情真意切地反映出她们愁肠百转、哀婉凄绝的处境与心态,读之使人荡气回肠,韵味悠悠。所谓“怨情”,即美人闺怨之情。李白的这首诗,贵就贵在“不闻怨语,但见怨情”。首句写望。诗人以“卷珠帘”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来表现闺中少妇望眼欲穿的渴盼相思之情。次句写愁。“深坐”表示望之入神,盼之情切。“颦蛾眉”流露出怅惘失意的心情。第三句写泪。泪是失望的结晶、苦痛的发泄。 “泪痕湿”说明闺中女子相思的无望,极度的哀伤,旧痕尚未干,新的泪水又涌出。第四句写愁怨女子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怨恨了许久,想想那远行人,又充满了无限怜爱之意,愈增添了思恋之情,加深了其苦痛。李攀龙认为此诗“不知恨谁,最妙”。


    【鉴赏要点】
    [1]名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2]抓住典型动作,抒情真切生动。[3]语言自然、含蓄。[4]借助状写人物内心活动抒情。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