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诗句出处:《满江红》;是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注释】:
诗文 | 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 | |
释义 | 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诗句出处:《满江红》;是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苍石横筇,松风外、自调龟息。浑不记、东皋秋事,西湖春色。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向海棠、烂醉过清明,酬佳节。君莫道,江鲈忆。吾自爱,山泉激。尽月明夜半,杜鹃声急。人事略如春梦过,年光不啻惊弦发。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 | 【注释】: 醒:①酒醉之后恢复常态。《左传·襄公三十年》:“醒而后知之。”②睡眠结束或尚未入睡。梅尧臣《永叔赠酒》:“醒目常不眠。”③醒悟;觉悟。《抱朴子·勖学》:“卤钝者醒悟。”来:(一)①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②由彼至此,由远到近。跟“去”、“往”相反。《孙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使……来;招致;招来。也作“徕”。司马迁《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④某一时间以后。《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⑤将来;未来。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斯:则。已:停止。)⑥句末助词。《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来。”《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二)lài 慰劳。《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职:主管。劳lào:慰劳)失:①失去;丢掉;丧失。《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②耽误;错过。《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与:赞许。交一臂:指擦肩而过。)③未能达到目的。《世说新语·雅量》:“殷(仲堪)怅然自失。”④控制不好;未能把住。《左传· 宣公十年》:“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⑤迷失;找不着。《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⑥错误;过失。《大戴礼·保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⑦消失;不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觉:醒。向来:原来。)⑧违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直前:径直上前。诟:责备。虏:敌人。)⑨离开。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⑩改变常态。蔡琰《悲愤诗》:“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号:哭号。)口:①嘴。《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shì)焉。”(耆:同“嗜”,特别爱好。)《国语·晋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②人口。《商君书·垦令》:“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贱:赋字之误,收税。使;役使,即给予徭役。)③言论;谈话。《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④口才。《汉书·淮南王刘安传》:“王有女陵,慧,有口。”(陵:淮南王之女名。)⑤味口;口味。李渔《芙蕖》:“至其可人之口者。”⑥瓶口。欧阳修《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⑦进出的通道。《旧唐书·韩愈传》:“过海口,下恶水。”⑧寸口。中医切脉的部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循:齐郎中令名。)⑨量词。《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问:①询问;与“答”相对。《史记 · 管晏列传》:“晏子怪而问之。”②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复:返。)③管;干预。柳宗元《童区寄传》:“恣所为不问。”(恣:放任。)④慰问;问候。《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⑤赠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⑥通“闻”。1. 音讯。《晋书·陆机传》:“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羁寓:寄居。)2. 名声;声誉。《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宣昭:宣扬昭示。)诸:①众;各。《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伯姊:大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身率诸军攻祁山。”(身:亲自。)②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列子 · 汤问》:“投诸渤海之尾。”③介词。相当于“于”。《礼记·祭义》:“孝弟发诸朝廷。”(弟:同“悌”。)④“之乎”的合音。《左传·昭公八年》:“子闻诸?”(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情吗?)⑤助词。无义。《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助词。)公:①公正;公平。《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祈黄羊可谓公矣。”②公共的;公家的。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二圣北狩之痛,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③公然;公开地。贾谊《论积贮疏》:“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残贼:害。)④公家,与“私”相对。《诗经·豳风· 七月》:“献豜于公。”⑤通“功”。功劳。《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肤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为诸侯的通称。《礼记·丧服大记》:“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练:丧服。)⑦古代朝廷官阶的第一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后泛指朝中职掌权者。李白《行路难》:“汉朝公卿忌贾生。”⑧对男子的敬称。《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⑨旧称亲属中的尊长。1.称祖父。《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hè)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 称父亲。《战国策·魏策一》:“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3.称丈夫之父。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循:顺从。姥:婆婆。)⑩称雄性的禽兽。《齐民要术·作酱法》:“母蟹脐大,圆,竟服下,公蟹狭而长。”今:①此时;现在。《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战国策·赵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传·襄公二年》:“(崔子)今不来矣。”②现代。与“古”相对。《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违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诗经·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当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⑤将要;将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⑥不久。《史记·申屠嘉列传》:“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何:(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