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快刀 |
释义 | 快刀〔清〕蒲松龄 明末,济属多盗。邑各置兵,捕得辄杀之。章丘盗尤多。有一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内一盗识兵,逡巡告曰:“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兵曰:“诺。其谨依我,无离也。”盗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 【赏析】 蒲松龄长在所谓康熙盛世,出身于衰落的官宦人家,他数十年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他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了如指掌,深恶痛绝.著《聊斋志异》以寄托自己的愤激之情。《聊斋志异》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良传统,又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借花妖狐鬼的形象,对社会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鞭挞。其艺术成就极高,尤重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歌颂。鲁迅赞为“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中国小说史略》)。《快刀》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篇。 人物的动作,直接关系到小说的情节。黑格尔在《美学》中经常采用“动作”这个词,看来,他所谓的“动作”,就是指故事情节,一系列相互连贯的行动。基于这一点,小说家要想使作品的情节包容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就得在精选人物动作上下一番功夫。一个有容量的人物动作,胜过许许多多生活事件的平淡的叙述。《快刀》写明清之交的历史风云。那是一个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生死搏斗的年代,中国大地上闪烁着刀光剑影,充满了血与火,泪与恨。为了描绘悲歌慷慨的明末农民战争图景,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细致而又粗犷地写了不少大规模的战斗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地主武装对农民起义军的血腥屠杀,以及农民战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英姿。这是历史的“大动作”,颇有艺术魅力。《快刀》反映同样的题材,仅仅一百零一字,可算地道的“超微型小说”了。由于篇幅极短,不容许作家恣肆笔墨,如《李自成》那样描述官军对农民战士的残酷镇压。蒲松龄起笔即写“多盗”、“盗尤多”,而官府则是“捕得辄杀之”,——你死我活的斗争氛围顿时展示在读者面前。有多少农民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 不知道。官军残杀了多少农民造反者? 不知道。我们只发现,由于官府杀人杀得多了,竟然杀出了一样“副产品”——培养出一批很能杀人的刽子手。这些刽子手有多少? 也不知道。小说只给读者推出了一名最能杀人的刽子手,他“佩刀甚利,杀辄导窾”。这些,都还是一般性的交待,尽管已经令人毛骨悚然,但还不够具体、真切。于是,蒲松龄突现了这位刽子手的一个 “动作”:“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 ’”请看,这刽子手的杀人手段真可谓炉火纯青了,——一颗脑袋落地,被杀的人简直还没有在意,仍然神志清醒地大声赞叹:“好快刀”!初读之下,人们或许会发笑: 荒唐! 然而,慢慢地就笑不出来了。联系到《庖丁解牛》的故事,人们不禁要掩卷凝思: 这一把快刀,这一手绝技,之所以能磨炼成功,不知用了多少农民的鲜血和生命啊! 作者没有正面去写大规模的屠杀,写尸骨堆山、血流成河的屠场,然而,那一时代阶级斗争的严酷性刹时透出纸面! 再看被杀的人,他简直像一个“旁观者”,在冷静地“鉴定”刽子手的杀人技术,即使人头落地也不忘开一份“技术鉴定”: 好快刀。什么是视死如归? 什么是置生死于度外? 什么是面对刀丛连眼皮都不眨一眨?人们在这里找到了最生动、最简洁的答案。如是描述,真是一箭双雕,一击两鸣:既通过这一杀人动作写尽了官府的疯狂和残暴,又写出了农民造反者的冷静、坚定和蔑视刀丛的气派。这是那一时代阶级斗争中的一个“小动作”,却不亚于姚雪垠用几十万字写一个大屠杀的可怖场景。蒲松龄是善于捕捉一以当十、生动传神、内涵极丰的人物动作的。他不机械地描摹生活事件,不事无巨细地罗列生活现象。他的这篇《快刀》,在规划情节的时候,十分着意那些包蕴着时代风霜雷电的精彩人物动作,让这种富于生活容量的动作去展示生活万象的无限风光。这样做,可以省去许多冗长的过程的叙述,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可以使文字显得格外精粹。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