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儿童迎候。”诗句出处:《摸鱼儿》;是宋朝诗人何梦桂的作品。
把人间、古今勋业,一时都付杯酒。青山行遍人华发,老尽门前青柳。试回首。记晓雨征衫,又过年时候。相逢故旧。浪说南楼北,亭花纵好、能似少年否。还自笑,应是山林厌韭。忘却儿童迎候。兴来谩学长沙舞,要舞更无长袖。眉休皱。欢笑外,风涛世上时时有。共君握手。且尽日尊前,相拌一醉,醉後明朝又。
《摸鱼儿》宋朝诗人何梦桂的作品。【注释】:
忘却:
忘记,忘掉。白居易《赠苏𫔾师》:“携将道士通宵语,~~花时尽日眠。”却:
①退;使退却。《吕氏春秋·序意》:“马却不肯进。”贾谊《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蒙恬:秦名将。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②避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勇士不却死而灭名。”③不前进,停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马退而却,策不能进前也。”④拒绝;退还。《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也?”李斯《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⑤回;回转。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卷:收拾,收起。)⑥去;掉。多用在动词后表明动作了结,完成。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⑦副词。1. 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李商隐《有感》:“非关宋玉有微词,却是襄王梦觉迟。”2. 表示重复。相当于“再”、“又”。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3. 表示相反,相当于“倒”、“反”。李白《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儿:
①小孩子;儿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②儿子。古乐府《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也用作父母对儿女的称呼。汤显祖《牡丹亭·训女》:“儿啊,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模。”(模:摸。自心模:自己体会。)也用于儿女在父母面前自称。韩愈《琴操·履霜操》:“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③年轻人,尤指青年男子。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古乐府《木兰诗》:“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④助词。名词后缀。沈约《领边绣》:“结缕坐花儿。”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童:
①男仆。《仪礼·既夕礼》:“童子执帚。”②儿童。《礼记·檀弓下》:“与其邻童汪踦(qī)往。”(汪踦:人名。)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山无草木。《管子·侈靡》:“山不童而用赡。”(赡:丰富。)④牛羊无角。《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俾出童羖(gǔ)。”(俾:使。羖:公羊。)⑤顶秃。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豁:缺。竟:至。裨:补益。)⑥愚昧无知。贾谊《新书 ·道术》:“反慧为童。”《白虎通·嫁娶》:“言己智能寡少如童蒙也。”⑦通“瞳”。《汉书·项籍传赞》:“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重:重叠。)⑧通“同”。相同。《列子· 黄帝》:“状不必童而智童。”迎:
①迎接。《战国策·赵策四》:“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②面对着;正对着。《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③迎击。李华《河南府参军厅壁记》:“如川决防,如竹迎刃。”④迎合。《新五代史·唐家人传第二》:“刘氏多智,善迎意承旨。”候:
①守望。《吕氏春秋· 壅塞》:“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齐寇:齐国入侵者。)《墨子·备穴》:“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敌人。”②泛指观察。《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候天察地。”③古代守望、侦察敌情的处所。也作“堠”。《后汉书·西域传》:“又置戍(shù)部候。”(戍:边塞营地。部:部署。)④哨兵。《墨子·号令》:“守入城,先以候为始。”⑤等待;等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⑥看望;问候。《后汉书· 朱祐传》:“祐初学长安,帝往候之。”⑦时令;时节。《宋史·礼志五》:“欲知农桑之候。”《徐霞客游记·游太和山日记》:“山谷川原,候同气异。”⑧古代以五天为一候。《魏书·律历志上》:“五日一候。”⑨征候;征兆。《潜夫论·相列》:“夫骨法为禄相表,气色为吉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