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弓箭 |
释义 | 弓箭黄帝尧舜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易·系辞上》 [黄帝之臣]夷牟作矢。 《世本》 少昊生殷始作弓。 《山海经》 【评】弓箭的发明可追溯至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在距今二万八千多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就己有石镞。因此,关于黄帝时代发明弧矢的传说并不为过。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往[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往[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径[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原注:虚谓挽过吻则无力),节长则健而柱(原注:柱谓挽过咳则木强而不来,节谓把梢,裨木长则柱,短则虚)。节得中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稍[梢]。弛则竹为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弰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彄。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天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虏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弰系彄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为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胡虏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虏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北虏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虏桦质,随方不一。杆长二尺,镞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自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停均也。……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虏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