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诗句出处:《送欧阳会稽之任》;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
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
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
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
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
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
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
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
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
【注释】:
诗文 | 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 | |
释义 | 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 “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诗句出处:《送欧阳会稽之任》;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 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 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 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 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 【注释】: 应:(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须:①胡子。《史记·高祖本纪》:“美须髯。”②等待;等候。《楚辞·九歌·少司命》:“君维须兮云之际?”③需要;需。林逋《山园小梅》:“不须檀板共金尊。”④必须;应当。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⑤须臾;片刻。《荀子·王制》:“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枉:①弯曲。与“直”相对。《淮南子·本经》:“矫枉以为直。”②不正直;不正派。《元史·张珪传》:“事有枉直,尤宜明辨。”③歪曲。《韩非子·八说》:“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④过失;错误。柳宗元《封建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循周之制。”⑤冤屈;冤枉。《三国志·吴书·朱异传》:“为孙琳所枉害。”⑥谦词。使对方受屈;屈尊;屈驾。《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⑦副词。徒然;白白地。杜甫《岁晏行》:“汝休枉杀南飞鸿。”车:①车子。《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②特指兵车。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轮子转动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④用水车戽(hù)水。范成大《围田叹四绝》之二:“六七月间天不雨,若为车水到山边。”⑤牙床骨。《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面颊。)⑥量词。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过:(一)①经过;走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史记·高祖本纪》:“西过高阳。”(高阳:地名)。②过去。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适:恰好。霖:甘雨。)③超过;胜出。《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 一。)④过分。张居正《答马总兵》:“一切事体,不必过虑。”⑤探访;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⑥过错;犯错误。《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⑦量词。遍;次。陆云《与兄平原书》:“前后读兄文一再过。” (二)guō 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掖县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三)huò 通“祸”。《墨子·鲁问》:“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为:(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访:①询问;咨询。《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落:开始。止:语气词。)《尚书·洪范》:“王访于箕子。”②查访;调查。方苞《狱中杂记》:“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③探望;探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须行即骑访名山。”④拜访。《聊斋志异·促织》:“径造庐访成。”(造:到。成:人名。)荷:(一)植物名,又叫莲。《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bēi),有蒲与荷。”(陂:水边。)又特指荷叶。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芰jì :菱。芙蓉:荷花。) (二)hè ①扛;担。《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②承当;担负。张衡《东京赋》:“荷天下之重任。”③承受;蒙受恩惠。韩愈《元日酬蔡州马十二尚书》:“元日新诗已去年,蔡州遥寄荷相怜。”《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吾世荷国恩。”裳:古称下裙为裳。《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屈原《离骚》:“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芰:菱。)泛指衣服。《水经注·江水》:“猿鸣三声泪沾裳。”
|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