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帝国主义列强对帝制态度的变化 |
释义 | 帝国主义列强对帝制态度的变化从帝制运动开始发动,袁世凯及其党徒就一边处心积虑地制造民意,一边秘密地乞求帝国主义各国承认即将出现的新王朝。在他们的眼里,取得列强的支持,比制造民意更重要。他们之所以以少数人之私心,诈称全国之公意,而且一定要逼出民意来,才肯改行帝制,除了欺骗和压抑国内人民的一层用心外,更重要的是向帝国主义列强显示自己得民心,统治稳固,以便取得各国对袁氏王朝的承认。袁党给各省将军的密电中将这个意图讲得十分清楚:“此次国民代表大会之设,对外之意实较之对内为重,本局曾经迭电特别声明。”又说:“自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公布以后,各国驻使以我国采用文明制度,颇示赞成之意,如果各地方监督均能依法运用,以济事实之穷,是对内多一分斡旋,即对外少一层棘手。目前虽稍有困难,而于国本将来之利益实巨。前日大总统交令,谆谆以依法举办为言,其中具有深意。”[1] 由于欧战的影响,列强对袁世凯推行帝制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前后变化很大。德皇威廉二世在二年前接见中国驻德公使梁敦彦时,就表示共和不适中国国情,应当建立强有力之君主制。当时袁克定正在德国养病,威廉赐宴便殿,也有类似的“劝告”,并“亲书长翰,密贻项城”。袁世凯从小站练兵时就崇拜德国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对德皇的“劝告”,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在按新约法改革政府机构时,他就常常对文武要员说,要以德国为榜样。帝制发动之初,欧战激烈,德军强横,大有席卷全欧之势,帝制派深受鼓舞。帝制发动后,德、奥两国已暗中表示愿意给予承认,特别是德皇威廉二世,为了争取袁世凯倾向同盟国集团,不仅多次表示支持,还答应“财政、器械给予大力援助”。 袁政府的外交活动,主要是乞求协约国日本、英国的承认。袁世凯认为,“有力挟制中国者,厥惟日本”。但日本已从《民四条约》中取得了巨大利益,短期内不致再有更多的要求。其实日本政府的野心极大,并不认为《民四条约》是一份厚礼。所以其政府一些要人,如首相大隈重信、外相石井菊次郎、伊集院等,对袁世凯称帝忽而表示不干涉,忽而改口说不赞成,忽而又怂恿,始终不肯作出承认的具体许诺,其目的是以承认帝制为诱饵,索取更多的报酬。驻日公使陆宗舆于9月6日密电外交部说:“顷见大隈总理,谈及帝制。渠言:‘中国民主君主本非日本所问,惟万勿因此致乱,有妨邻国商务。余深佩大总统实有统治之能力,但只望中国有实力之政府以图治。现正渐见治安,似不须于名义多所更换。’”9月10日陆又密电说:“伊集院密告帝制尚非其时,即欲改制,亦以取法尧舜,示人无家天下之心为佳。”[2]日本人在中国办的《顺天时报》,也极力反对帝制。袁世凯认为日本政府要人的表示是表面文章,只要给予一定的权益,不难取得承认。他指示曹汝霖和陆宗舆同日本秘密接触,并派日本顾问有贺长雄前往东京,对日本政府要人说明改行帝制的必要性,和探听他们的态度。有贺于1915年9月下旬返回北京,转达大隈的口信:“如果中国人觉悟了,他们恢复君主制是很自然的”;“只要恢复帝制,当然期望袁大总统当皇帝”。稍后,陆宗舆从东京也送来重要“情报”:9月23日(阴历中秋节)晚,大隈以赏月为名,邀陆宗舆至其官邸,正式告以可就承认问题举行会谈。次日,陆电告曹汝霖说:“昨晚大隈总理晚宴,舆与并坐密谈,多方颂仰此老,并告以大总统实欲极诚联日。渠甚悦,并谓大总统如果诚意联日,日本国自努力为援助,可除一切故障。如有密谈,可由高田达我。”[3]高田是大隈的亲信,新出任内阁文部大臣。这个电报无异为袁的皇帝欲火上浇油,他得到电报,就急不可耐地要以庆贺大正天皇加冕为名,派特使赴日,与大隈直接密谈。陆宗舆回电说,如派特使,只有徐世昌和曹汝霖一起来“于事方济”。陆还建议授予他权力,“将改制意见先与大隈商得近情后,方以大员前来正式商办为宜”,并表示似不可就之太骤,以免日本要价过高[4]。从以上两电报可见,袁政府为了帝制事,曾与大隈政府秘密交涉,而且在9月下旬已有进展。 英国对帝制的态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开始,袁曾派政事堂参议伍朝枢探询过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意见。当时欧战激烈,英军处于被动地位,英国无暇顾及远东。朱尔典担心恢复帝制会引起中国政局动荡,影响英国在华的权益,曾表示“甚不赞成”。后来,他又直率地告诉梁士诒说:“外国人完全知道整个(帝制)运动是由北京暗中操纵的。”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莫理循也认为改行帝制是“一个扰乱人心的运动”[5]。所以,筹安会成立时,英国人办的《京津泰晤士报》和上海《字林西报》都公开唱反调,担心袁的行动太冒险。《字林西报》8月29日的北京通讯写道:“袁氏之得以巩固其地位者,多赖外人精神上、财政上之助力,外人于此又乌可无言?……今若以帝制而改良时局,则非此间多数欧人所敢信者也。不独信其不能改良时局,且恐时局反因此而愈恶。”但是,当朱尔典得悉帝制已取得大隈的支持时,为与日本竞争,遂改变了态度,急忙对袁表示,英国“亦赞成帝制”。10月2日,袁约见朱尔典,由蔡廷幹做翻译,两人在居仁堂促膝密谈。朱尔典问:“君主立宪实行之日当不远矣!”袁世凯答道:“近二年来,各省将军、巡按使及文武行政各官,或面陈,或电陈,皆言非君主立宪不能巩固国基,维持大局。近数月以来,各省商会民团亦频频来电,主张其事,甚至少年军官、革命伟人提倡以强力解决,而所谓老成之政治家,因墨国乱事,亦以为强行共和非永久之计。所以至于今日全国赞成君主立宪,且主急速进行。余费尽心力,对付各方,令其不必多事,然各人主意甚坚。倘以力制之,或有别出情形,则又不得不将此问题取决于民意,乃得正当办法。”接着他又说:“大隈伯对我驻日公使言,关于君主立宪事,请总统放心去做,日本甚愿帮助一切。由此观之,即于表面上日本似不再行渔人政策。”朱尔典立即表示:“若中国无内乱,则随时可以实行,此系中国内政,他人不能干涉。”他又进一步鼓励说:“共和政体,华人未尝研究,君主政体或稍知之。当辛亥革命之日,华民醉心共和,以此口号推翻满清,是时大总统以为君主立宪近于中国人民理想,尔典与美使嘉乐恒亦曾主张君主立宪,即前驻京美公使柔克义亦屡言之。南北讨论之时,唐绍仪因一时之感动,未察国家万年之计,主持共和,不可谓非失策矣。”[6] 美国对帝制采取了所谓不干涉态度,认为承认新王朝的诸条件中包括帝制“是否为人民所接受以及由此产生的维持秩序的能力”[7]。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返美述职后于1915年10月1日回到北京,周自齐和许多政府要人都对他说:各省纷纷发生强烈呼吁,要求袁赞同帝制。如不顺应这种要求,将会遇到很大麻烦,甚至发生军事暴动。芮恩施虽不完全相信周自齐等人所说的一切,但看出“共和变帝制是势在必行的事情”[8]。10月4日,袁世凯又接见他,谈到不久将举行的公民投票。芮恩施表示:“政府要真正发挥代议制机关的作用和鼓励地方自治,以加强自己的力量,赢得国内外的尊敬。”[9] 会见朱尔典、芮恩施以后,袁世凯以为帝制可以取得英、美、德等强国的承认,日本也不至于阻挠,外交上“自有把握”,便将与朱尔典的谈话记录整理油印,作为“严密”文件,发给高级文官武将传阅,借以证明外交问题已经解决,促使爪牙放手大干。同时,袁政府御用报纸连篇刊载英美公使晋见袁的事,“谓恢复君政之议,为外国政府所赞成,英美尤无异词”,以此来压制人民的反抗情绪。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