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守志》 |
释义 | 《守志》 【注】 这是《九思》的最后一篇。从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到悼乱、伤时、哀岁,作者主要抒写了屈原的不幸的遭遇,以及他对君王的规劝和期待,对时局的关心和失望。《守志》篇以表明心迹为主旨。以坚守高洁的志向作为组诗的结局,从而把抒情的旋律推向了高潮,形成了全诗的华采乐章。 以前八篇的铺写为基础,《守志》不再描写现实的种种黑暗与不平。够了,他不想重现那些令人不快的画面,因而一开篇便从昆仑山写起。诗人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境界,在想象中,他来到了昆仑神山。这一次,他不是以逃亡者的身份来避难的,而似乎他本来就是此山中人,是久别之后重归故乡。他可以不慌不忙地观赏仙境风光。然而,诗人大吃一惊: 鴞鸟乌鸦占据了孔雀凤凰的位置! 仙界也在“错位”!诗人有些迷惘了,这倒底是怎么回事! 回望尘寰,故乡日月昏暗,不祥之气笼罩着帝王,那深受蒙骗的君王已听不进善意的规劝了。退路已断,昆仑山又不过尔尔。真是进退维谷! 仙界本是根据凡人的企羡而建构的,所以,仙界的“错位”正好是尘世不平的潜意识的反映。但对理想中的境界也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一切的想象却不能不说是大胆的。 这一大段可分为几个层次。从 “摅羽翮兮超俗”至 “造我车兮南端”为一层。这一部分写诗人乘龙驾云,以彗星为帜,以电光为鞭,飞速赶路的情形。通过鄢郢、增泉、曲阿、南端几个旅途地名的联接,蒙太奇般展示了诗人的行旅匆匆,风尘仆仆。这一段描写明显受到了屈原 《离骚》中上天想象的影响。上天原因则是 “无所效其忠诚,故翻飞而去也” (《楚辞章句》) 。“谒玄黄兮纳贽”至 “与织女兮合婚”则为第二层,写到达天庭之后受到的隆重礼遇。诗人谒见了天帝,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又四处参观游览,大饱眼福,还骑了真正的飞龙,最后还与天帝的孙女织女结了婚。真是 “其乐也融融”! 第三层一转,充满了战斗激情。诗人并没有沉浸在甜蜜之中而忘乎所以。忘却世事不是他的本心,反抗邪恶才是他的天性。在天庭里,他充分利用自己获得的有利条件,向人世间的邪恶展开无情的斗争,显示了诗人的英雄本色。同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弃,在新的环境,远大抱负也得到实现,他辅助天帝完成教化大业,留下了永久的功勋。 然而,“目瞥瞥兮西没”四句,将我们从幻象中拉回到现实。原来,前面一大段是想象之辞。诗人也从幻想中清醒过来。那想象的内部世界的美丽幻象一旦消失,诗人发现自己还站在那块令人不安的土地上。天庭渺远,帝乡难求,现实黯淡,怎不让人悲痛。全诗在 “怅敞罔兮自怜”的感伤中结束。 《守志》的主题可以视为 《九思》的主题,全诗交织着爱和恨的矛盾,反映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流露出了进还是退的困惑。诗人爱国爱民,希望有所作为,希望君王举贤用能,希望国家强大美好。而现实是君王昏庸、奸佞当道。诗人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甘沉沦下潦,唯一的安慰是在天国中寻求寄托,但又无法忘怀时事。所以,他只能在希望和失望的煎熬中轮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普遍遭遇和典型心态。这种矛盾是文人咏怀的常见主题。为什么诗人的悲伤那么多,愤慨那么深,“深博无涯涘”,不可消解?请用艾青诗代答: (《我爱这土地》) 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但从楚辞中的大量咏叹中,不是可以清楚地看见这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吗? 《乱日》作为尾声,不仅是《守志》篇的结尾,也是《九思》的总结。这短短几句,表现的仍是一种矛盾冲突: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现实。这也概括了《九思》的主要内容。从《乱曰》的情绪走向看,是由理想到现实,由天庭到尘世,从有为到无为,从乐观到悲观。因而,悲愤的色彩也就更加浓厚。 《九思》作为代言体,丰富了楚辞的内容。全诗在艺术上不乏成功之处。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十分娴熟,王逸再现了他所总结的屈赋“引类譬谕”的独特的抒情方式。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深化了抒情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三是丰富瑰丽的想象贯穿了全篇。这些都见出屈赋的深刻影响。在代屈原抒写忧愤这一点上,《九思》较好地完成了作者的意图,王逸也从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华。但因为仿作,《九思》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上明显逊于屈原作品,尤其是表现手法单一,篇章之间显得雷同,这些也是不必讳言的事实。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