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宿建德江
释义

宿建德江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孟浩然作。这首小诗写羁旅愁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人在孤寂的旅途中,本来就心情黯淡; 此时,泊舟于暮霭迷蒙的江中小洲边,又新添了客中的愁思。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他在船上所见景色: 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广阔,远天好象低于近树; 因为江水清澈,月映江中,似乎和舟中人倍加亲近。这两句写景,是那样的真切、细致、传神。诗句中没有用表现愁情的字眼,却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愁情。那远天旷野之景,分明透露了诗人在遥想故乡,因而极目眺望; 而那与人亲近的明月,也反衬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诗句中也没有用秋字,但野旷、江清、月明,一片秋色已呈露在读者眼前。诗人只淡淡写来,却使情景相生,浑然一体。全诗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

 
       诗以泊舟暮宿为背景抒写羁旅情思。诗人并未直写旅愁,而以特定时空中具有特征的景色来表现。上联写日暮秋江漂泊的孤寂情怀,只点出一个“愁”字,却是旧愁又添新愁;下联写难以极目的低天不见乡关,澄江水中明月,惟此为伴,含蕴着无限苍茫孤寂之感。诗中用字极为精练、准确,看似不假雕琢,但每个字都极有力量,恰到好处,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景物的特征。景中寓情,淡中有味,是孟诗最大的艺术特点。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 sù jiàn dé jiānɡ 》 
    《 宿 建   德 江    》 
    .[ tánɡ ]. mènɡ hào rán.
    .[ 唐   ]. 孟   浩  然 .
    yí zhōu bó yān zhǔ , rì mù kè chóu xīn 。 
    移 舟   泊 烟  渚  , 日 暮 客 愁   新  。 
    yě kuànɡ tiān dī shù , jiānɡ qīnɡ yuè jìn rén 。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 【译文1】
    水烟空蒙,船泊江中洲,暮霭淡淡,游子添新愁。
    抬 望眼,茫茫天宇下,原野空阔,暮云似与高树接;
    低首处,清清江水中,苍穹倒映,人儿仿佛近明月。


    【译文2】
    我的小舟
    泊在烟气弥漫的沙洲,
    日色将暮
    游子平添几分新愁。
    茫茫的旷野,
    天空似乎垂首
    与远树接头
    ,空灵的江水,
    明月倒映在波面
    与人近得可以言谈握手。


    【译文3】小船停靠在烟水迷蒙的沙洲边。日落黄昏,万物归宿,而我却流浪在外,想到这,忧愁之情顿然而生。放眼远望,苍茫的原野空旷无际;边远 的天空低沉得好像与大地连成了一片,只有近处的绿树还高高地挺立 着。江水是那么清澈明净,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此时此刻,只有这水 中的月亮离我最近。
     

  • 【注释1】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衢县建德县一段。
    ②烟渚(zhu):暮霭笼罩的水中小洲。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③客:旅居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注释2】
    〔1〕《宿建德江》是孟浩然山水诗名篇之一,诗题一作《建德江宿》。建德江,即今新安江流经建德(今浙江建德)附近的那一段。诗写于他漫游吴、越之时。

    〔2〕“移舟”二句:移舟,把小船移动。烟渚,烟雾笼罩的江中小洲。客,指船上的旅人。愁新,又添新愁。黄昏时船要停泊夜宿,停泊在烟雾笼罩的水洲,日暮正是人们归家之时,而此时此地却飘泊江渚,除了旧愁,又添了新乡思。

    〔3〕“野旷”二句:野旷,平野空旷。天低树,举目眺望,远天比树还低。月近人,江水清澈,月映水中,俯看水中月,觉得月离舟中的人很近。上句是难见乡关,下句意为只有水中月影与游子相伴。《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 【集评】 宋·罗大经:“孟浩然诗曰‘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鹤林玉露》)。
    明·钟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语似杜绝句”(《诗归》)。
    清·沈德潜:“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清·施闰章:“浩然‘沿月棹歌还’、‘招月伴人还’、‘沿月下湘流”、‘江清月近人’并妙于言月”(《蠖斋诗话》)。
    清·唐汝询:“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唐诗解》)。
    清·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茧斋诗谈》)。
    清·黄叔灿:“‘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笺注》)。
    【总案】 新、旧《唐书》均载:孟浩然四十岁入京师,应进士不第。为了排谴仕途失意而生的烦恼,他于第二年南寻吴越,希望从遨游山水中得到心灵上的慰籍。《宿建德江》系这次吴越之行中,自杭州至建德途中所作。全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这样一组意象:云天苍苍,旷野茫茫,孤舟客子,冷月清江。在这个孤寂清冷的世界里,主人公客居异地的惆怅,理想破灭的苦闷,仕途坎坷的忧愤与眼前景物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清冷旷远的意境,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      这首诗写日暮江景和独客异乡的惆怅之情。其妙处就在于把一股淡淡的愁绪与江天暮景相契合,达到了高度完美的交融,从而创造出含蓄清丽,冲澹天然的艺术境界。
        前二句交代处所,具写时间,并藉以引出作者的情绪。烟渚:水中烟雾笼罩的沙洲。作者时漫游吴越,停宿于建德江上。建德江即新安江,因流经浙江建德,故有此称。作者停舟时已日暮,雾色迷濛,故云烟渚。而日暮正是万物归宿之时,自己却游历在外,寄身江渚,难免勾起一番愁绪,因而落笔: “日暮客愁新”。泊舟是船停歇,而自己的愁思却开始,这里外观的静与感情的动相互交替。何况,“客愁新”这个“新”字,不只是说客愁始生,还有着另一番滋味,表明愁既多而且深。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处在这种氛围中,自然难以平心宿息,不免要闲眺江景,舒展胸臆。
        后面二句则是眺望江景之所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讲原野旷远空阔,望远处地与天似相连,地上的树木也高出天外:江水则澄清明净,月轮映在水中,好象就伴在人的近傍。这两句写得极为真切,极为生动,只有人在舟中才能见到这种特有的景色。沈德潜尝谓: “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唐诗别裁》),这两句比之于前二句的浑实来,显得空灵,然空灵中又蕴有淡淡的哀愁。清冷的月色下渺渺的江水,空阔无尽的原野,不禁使人产生一种羁旅之思,孤寂之感。唐司空图论诗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孟浩然此诗含而不露、淡中有味,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
  •     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 他又逗留长安,欲献赋上书以求荐引,仍无成。十七年冬,他郁然归里,在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的情况下,于次年再度出游:“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宿建德江》即是他游浙江时所作。
       诗似乎是写游子客思、羁旅闲愁的常见题材,但结合其游吴越的背景, 可窥见此中更深的忧思。
         建德江,即浙江 (钱塘江) 流经建德县境的一段。建德县属睦州,据 《元和郡县图志》 载,万岁通天二年(697) ,睦州治所“自新安东移一百 六十五里,理建德”,“浙江,在州南一十里” (卷二十五) 。诗首句与题面 互为关照,由“烟渚”之景,导引全诗。傍晚时分,江中小洲之上,淡烟轻 浮,薄雾蒙蒙,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第二句便一语点醒。“日暮”是前 句景物的烘染,又是移、泊行动的藉赖。因“日暮”,故需停舟夜宿,才有江 上烟雾,方牵出诗人缕缕愁绪。“新”字简质又精缛,意蕴颇深。其有增多与 新生两层含义,显出量的叠加和质的变化。诗人此次出游,思乡之愁,羁旅之 愁,失意之愁,于此时此刻愈积愈多; 在这种烟雾朦胧之中他更感到自己仕 途的渺茫,“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 (《南阳北阻雪》 )的不遇之慨,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 《岁暮归南山》 ) 的老大无成之叹,又平添 了些许新愁。“新”字便是诗人上述双重“客愁”之总挈。
         后二句仍以“日暮”为中心,更细微地刻画自然物象。极目远眺,晚景 萧瑟,空旷的原野上,天幕下垂,比树还低,给人似乎开朗而实为压抑的感 觉; 俯首近视,江水清澈,一轮孤零零的明月倒映江中,依傍船舷,与舟中 孤独的人相对无言,又唤起似乎亲近却益发孤寂的感受。这里,诗人并没有 得到多少安慰,反而增加了他的抑郁感和寂寞感。他在落第后的诗中就流露 过这种感受: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维》) “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扬云。” (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 大校书》)沈德潜评曰: “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 《唐诗别裁集》卷 十九)此时的物境正表现了他的这种心境。可见,诗中的“客愁”,已不是 一般之乡愁,而是政治上失意之忧愁。
          王夫之云: “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灵心巧手,磕着即凑,岂 复烦其踌蹰哉?” (《古诗评选》卷五)所谓 “磕”、“凑”,即诗人“心 目”与自然“景物”接触的瞬间,立刻发生内在的默契,构成情景交会的艺 术形象。这首诗便体现了这种特点。诗人愁思,因景而生,又托物以索,诗 味醇厚浓至,具有深层意蕴。诗的结构活脱圆融,精整密致。第二句为全诗 转柁,景由此而洗发,情借此而展拓,从景生情到景中情,再从景中情达到 情景相谐,表现出情感的层进过程。
  •  孟浩然长安落第还归之后,曾去江浙一带漫游,《自洛之越》云: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此诗即溯 浙江西游至建德县境内所作,时在开元十八年(730)秋。
       这首五言绝句,宛如一幅淡彩素墨的山水画,是抒写行旅情思的 名作。前两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叶孤舟缓慢地移向烟雾笼罩 的江中小洲(渚),在岸边停泊下来。诗中写“移”而后“泊”,由动 而静,点出建德江夜宿的题意。“烟渚”,点出地点,也濡染出江渚上 空的朦胧景色。舟泊烟渚之后,天色已晚,“日暮”不仅点明时间, 而且和“客愁新”有着因果关系。本来,诗人多情愁亦多,羁旅在外, 客居异乡,愁总是难免的。如今又是在秋天日暮泊舟烟渚,当然要增 添几分愁绪。所谓“新”愁,自不同于原有的客愁,乃是此时此地所 生之愁。泊舟夜宿时所见到的秋天暮色、烟渚和其它的陌生景物都会 是引发诗人新愁的环境因素。这种心理状态其它诗人也是有的,郎士 元就写过:“南望涔阳路,眇眇多新愁。”不过,“日暮客愁新”五字 的意蕴,似乎同何逊的“客心愁日暮”有着某种相似的情感,大半是 此时此地日色昏黄所勾起的愁怀。
        然而,“风神散朗”、超然旷达的诗人,在诉说日暮新愁之后,一 吐即收,在三、四两句撇开愁情,翻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新景。这两句,一写远景,一写近景; 远者清旷,近者清幽。按理说, 天不低树,月不近人,而诗人说“天低树”、“月近人”,全在“野旷”、 “江清” 四字。原野平旷,遥接天际,故自舟中平视,天比树低; 江 水清澈,明月倒映,故自舟中俯视,月与人近。前者折高为低,后者 化远为近; 一是视觉的位差,一是心理的映象。诗人所追求的,主要 不是“天低树”,而是“月近人”。孤舟烟渚、野旷江清,一片幽寂、 清旷、凄冷,唯有江中的水月,清光相照,多情相近,抚慰着诗人孤 寂的心灵。在古代诗歌中,明月通常是乡思羁愁的契引物,而在这首 诗里却是万里飞天镜,清江来相映,是伴随诗人孤舟夜泊的有情之物。 所以“月近人”的“月”是诗人心中之月。“近”,也不光是指空间距 离,也指感情的距离,带有亲近的兴味,乃是以意兴象,以情写景。 好象明月有情,白遥远的宇空映入清江,与诗人相近相亲。而诗人也 爱其近映可亲,爱其清光润洁,映澈着他的襟怀。仿佛人月之间默默 地进行着情感的交流,悠然进入物我浑融、人月同化共美的境界。前 人曾说: “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 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 (《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细细品味, 更觉“江清月近人”一句意象清远而又空灵, 深含翛翛自得之趣。
          这首诗,不论写日暮烟景、羁思客愁还是写清江水月、月夜清思, 全是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淡淡写来,率真自然,语淡情深,但觉景清物 清、神清气清,在一派清空中显现出诗人清美的心灵。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