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安徽人对京剧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
释义 | 安徽人对京剧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京剧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徽调。它是徽班艺人在北京流行的各大剧种的基础上,综合二黄、秦腔等几个比较出色的地方戏曲,并吸收了昆曲的精华,而逐渐形成的。早在清初,徽调就已传到北京,但徽班进京,则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由安庆人高朗亭率领的三庆班。高朗亭是一位优秀戏剧演员,饰演古代妇女角色,擅长二黄腔。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仅十七岁的高朗亭率领三庆班到北京演出,大为走红。在吐字发音上,他注意吸收北京字音,在曲腔上则兼收并蓄其他剧种的特色,使二黄腔曲调变得更加优美,表现力更加丰富。他还博采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手法,逐渐形成具有唱、念、做、打等综合艺术特点的戏剧形式。继三庆班后,先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三个徽班进入北京,即后来人们所说的“四大徽班”,其他进京的徽班尚有霓翠班、启秀班、三合班、嵩祝班、金钰班等。徽班常和其他班社合并、交流,徽班在北京占据了绝对优势,其他剧种的戏班无法和徽班争衡,不得不搭徽班演戏,徽班在剧目和声腔方面不断丰富、变化,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过程,终于形成京剧这一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剧种。 同治、光绪时期,是京剧最后形成的重要阶段,优秀剧目大量涌现,表演艺术大有提高。当时最有名的演员有十三人,被称为“名伶十三绝”,其中四人为安徽人,这就是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郝兰田。程长庚是三庆班主,擅长扮演老生行的各种角色,扮相威严庄重,所扮演的忠勇威武的关羽、坚贞不屈的伍子胥、正直忠厚的鲁肃,十分出色,博得“活鲁肃”的美名。他的嗓音宏亮,在高亢之中别具沉雄之致,穿云裂石,余音绕梁,用字行腔,讲究四声,朴实无华而韵味十足。在他之前,舞台上多以旦角戏为主,而由于他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使得老生戏在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卢胜奎亦饰老生,入三庆班后,很受程长庚赏识,所扮演的诸葛亮有“活孔明”之称。相传他是举人出身,文化水平较高,又对《三国演义》颇有研究,据说三庆班演出的连台本戏《全部三国志》就是由他编写的。杨月楼工老生和武生,曾入春台、三庆等班演戏。他文武全能,嗓音宏亮。扮演孙悟空,摹仿猿猴神态,动作灵活如猴,被誉为“杨猴子”。郝兰田亦入三庆班演戏,原来擅长老生,所演诸葛亮声容并茂,气度不凡,后因老旦乏人,乃改唱老旦,熔各派老旦之长处于一炉,并以老生唱法揉进旦角唱腔之韵味,创造出一种既有别于老生,又不同于旦角的演唱风格,为老旦一行奠定了基础。 与“名伶十三绝”同时及以后,安徽还出了其他一些艺术造诣很深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王九龄、陈五儿、汪桂芬、王鸿寿、杨小楼、程继仙、余玉琴、杨宝森、叶盛璋等。王九龄入四喜班演戏,工老生,扮相“丰神秀雅,局度安祥”(《梨园轶事》),“喉音清脆,如初炙簧,如新调舌,能令听者心旷神怡”(《梨园旧话》),有“铁嗓子”之称。陈五儿曾入春台班演戏,擅长武旦,表现十分出色。汪桂芬自幼学艺,工老生,亦演老旦,十八岁时因嗓音变化不能演唱,改学胡琴,技艺很高,长期为程长庚操琴伴奏,对程长庚的艺术风格有着深刻了解。程长庚去世后,他常向人介绍程派艺术特点,有人劝他登台试演,结果誉满京城,被视为程长庚再现。他“中气充足,嗓音高亢”,善于表达悲愤怨郁的情感,形成独树一帜的“汪派”。王鸿寿初学武生,后改老生,以演红生戏闻名,有“红生泰斗”之称,《京剧二百年历史》称其“于关(羽)剧之红生,独开生面,壁垒一新,世称活关公”。杨小楼是杨月楼之子,工武生,唱、念、做、打无所不精,嗓音响亮,高亢挺拔,念白讲究音韵,节奏铿锵,表演风格寓文于武,武中有文,文而不瘟,武而不死,起落无迹,臻于化境,有“第一名伶”之誉,形成独具特色的杨派艺术。程继仙是程长庚之孙,工小生,扮相俊美,念白生动,文武全能。余玉琴工武旦,兼习刀马,“尤工跑马卖艺,莺梢燕舞,锦簇花团,灯下观之,几令人神摇目眩”(《粉墨丛谭》)。杨宝森习老生,师法余(叔岩)派,有“小余叔岩”之称,扮相清秀文雅,表现朴实无华,沉郁隽永,唱腔字音真切,韵味醇厚,形成杨派艺术。叶盛璋工武丑,身手矫健,念白爽快,动作灵活,武打干净,很受推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的发展轨迹是以前后相继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为标志的,安徽人不仅将徽调带到北京,促成了京剧的形成,还向京剧舞台贡献了一个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对京剧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