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学蔀通辨
释义

学蔀通辨

文编考评。十二卷。明陈建撰。成书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陈建,字廷肇,号清澜。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卒于隆庆元年(1567年)。广东东莞人。嘉靖十一年中会试副榜,选授福建侯官县教谕,接迁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后因母老力争得归,潜心著述。治学宗朱熹。时,王学盛行,建“忧学脉日紊”,“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与陆氏兄弟往来书札,逐年编辑,”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前自己所撰《朱陆年谱》进行修改,深究根极,撰成《学蔀通辨》。另著《治安要议》、《皇明启运录》等。
全书包括前、后、续、终四编。前有陈建《总序》一篇,谈及撰编宗旨。以为自陆九渊以来,引释入儒,加之王守仁等人造朱子“早晚之说”,谓“朱子早年所见未定,晚始悔悟,而与象山合其说”,致儒学正宗的朱学受到佛学异端的遮蔽,而失其正,以成“蔀障”,故有意“专明一实,以抉三蔀。”其四编中,“前编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后编明象山阳儒阴释之实,续编明佛学近似惑人之实,而以圣贤正学不可妄议之实终焉。”
书中先是考核朱熹早年学说,以为朱熹早年“出入于经传,泛滥于释、老”,因而虽然没有与陆九渊见面,但两人都是谈禅、谈心、因而并非是“异”而是“同”。再考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篇中所说的朱熹于乾道四年曾强调“心”、“良知”,只是在朱熹三十九岁时,“学方日新未已,与象山犹未相识,若之何得为 ‘晚合’?何得为‘晚年定论’耶?”然后用数种材料证明淳熙十一、十二年前朱熹对陆九渊的态度还是“每去短集长,时称其善,疑信相半。”之后,两人开始分手,“二家冰炭自此始矣。”进而,又根据朱熹在“鹅湖之会”后的信的全貌,指出王守仁只取有利的一段而删去不利的部分来编造朱、陆“早异晚同”的做法。然后借助具体材料论证朱熹自五十八岁始“朱、陆晚年冰炭之甚,而象山既没之后,朱子所以排之者尤明也”的情况。
《学蔀通辨》接下站在朱学一面,指斥陆、王心学实是“佛禅”。其方法是大量列举陆九渊这方面的言论,如以为陆氏的“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与禅宗的“佛性”、“法界十方世界”一样,都是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具有超时空的无限作用。而其“养神下手工夫”的目标也“在于遗物弃事、屏思黜虑、专务虚静以完养精神”,因而也是禅。其结论是要证明,心学的实质是“借儒入佛”、“阳儒阴释”。清人陈伯陶于《跋》中说:“是编虽攻象山,实为阳明发也。”
《学蔀通辨》脱稿后未及刊行。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顾宪成以为该书“千万余言,其忧深、其虑远,肫恳迫切,如拯溺救楚”,而为之作序,由黄云蛟刊刻行世。见于《正谊堂全书》和《聚德堂丛书》。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4: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