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女信徒 |
释义 | 女信徒作品内容 摩竭陀王频毗娑罗[1], 皈依佛教拜求佛陀, 终于得到一片趾甲, 保存在御园的地下。 上面饰以珍奇宝石, 建一精巧夺目的塔。 傍晚王后与公主 穿上素雅的衣服。 带着盛果的花篮, 金盘放在宝塔前; 亲手点亮金盘上 放置的金灯。 阿遮世取代父亲, 登上王座好欢欣。 不惜用鲜血冲洗 父王对佛陀的敬礼。 释迦牟尼的经典, 付之一炬未能免。 阿遮世王对宫廷的女人 下了一道死命令: “只敬《吠陀》、婆罗门和国王, 决不允许你们再有第二信仰。 此令必须牢记心中, 如不遵守灾难无穷。” 秋天一个闲暇日里, 宫女斯里莫蒂 用凉爽的净水沐浴, 带着敬佛灯盏离去。 悄悄来到太后跟前, 默默俯视她的脚尖。 太后恐惧颤抖着斥道: “你置国王禁令不顾! 阿遮世王下过命令, 谁也不能礼拜佛塔。 违者不是处死现场, 就是长久流放远方。” 斯里莫蒂缓缓出来, 走到王后的梳妆台前。 阿米塔王后手持金镜, 正在梳理长发; 忙着往发缝中抹朱砂, 王后开始并未发现她。 一看见斯里莫蒂, 王后马上大发脾气: “蠢货,竟胆大包天! 还想献礼于佛塔前。 你赶快从这里走开, 被人发现定有灭顶之灾!” 公主苏克拉, 独自坐窗下, 趁落日的余光, 默诵诗篇。 忽然听到脚铃响, 把目光移向门旁。 公主把诗集扔一边, 立即走到斯里莫蒂跟前。 在她耳边小声说: “国王的命令哪个不知晓! 你要如此这般不顾一切, 死罪便迫在眉睫。” 斯里莫蒂带着祭盘, 走了一家又一家。 她说:“喂,姐妹们, 已到了敬佛的时辰。” 有的人听了很害怕, 有人对她破口大骂。 日落夜暝暝, 华灯照宫廷。 路黑行人断, 喧嚣终已宁。 神社古钟响, 袅袅绕城萦。 秋夜黑暗里, 星辰在闪烁。 宫门号角呼啸, 囚徒们唱起晚歌。 “大臣的会议已经开完!” 侍卫们高声呼喊。 就在这一瞬间, 宫廷的巡逻发现: 王家御园静悄悄, 黑暗中宝塔前 突然亮起了 一盏盏明灯。 侍卫们刀出鞘, 朝那儿奔去: “谁是这样的笨蛋, 冒死把禁令违犯?” “我是斯里莫蒂, 是佛陀的奴隶。” 那天白色的塔壁 溅上了鲜血。 秋天明媚的夜晚, 寂静无人的御园里, 骤然熄灭 最后的灯火。 1899年 赏 析 本诗选自《故事诗集》,取材于佛教经典《撰集百缘经》。历史上,印度教和佛教曾经长期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印度教取得胜利。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双重打击下,佛教于12世纪前后在印度消亡,19世纪以后才又从境外传入。从宗教教派的角度看,泰戈尔信奉的是印度教。泰戈尔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梵社领袖,他自己也曾担任梵社秘书,属于印度教的现代改革派。然而泰戈尔在宗教思想方面是非常宽容的,作为宗教哲学家,他主张“人的宗教”。在《戈拉》等作品中,他推崇超越宗教教派的属于一切人的宗教。泰戈尔对佛陀释迦牟尼非常尊敬,经常称赞佛教的慈悲、仁爱和智慧。本诗故事内容涉及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斗争,而属于印度教婆罗门种姓的泰戈尔却对受迫害的佛教表示同情,塑造了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佛教女信徒斯里莫蒂的形象,可见诗人思想的宽容和胸怀的博大。 《女信徒》全诗共有十六节。第一节描写摩竭陀王频毗娑罗皈依佛教、崇拜佛陀的情况。频毗娑罗是佛教史上第一个皈依佛教的国王,曾在京城王舍城为释迦牟尼建佛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竹林精舍。这里诗人用频毗娑罗建塔供养佛指甲的细节,形象地说明国王对佛教的虔诚和对佛陀的敬仰。 第二节写王后和公主信佛崇佛,用在宝塔前供奉花果、点亮金灯的细节来表现王宫中的礼佛活动。 第三至第四节,写频毗娑罗之子阿遮世弑父篡位之后禁佛反佛的情况,主要用了两个细节,一是焚烧佛典,二是下令只敬《吠陀》、婆罗门和国王,不能有第二信仰。[2] 第五至第十节,写宫女斯里莫蒂不顾新国王的禁令,像往常一样沐浴净身,准备陪同太后、王后和公主去敬佛。她先后来到太后、王后和公主的房间,她们都惧怕国王的惩罚,不敢再去敬佛。作品以不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细节,写出了太后的畏惧怯懦,王后的盛气凌人,公主的圆滑狡黠。诗人以简洁的笔墨,寥寥数语,便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神态和心理,使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第十一至第十四节,写斯里莫蒂动员人们敬佛,没有人响应,只好在秋风瑟瑟的夜晚,独自在佛塔前点亮象征信仰的一盏盏明灯。诗人用短促的诗行,为主人公的行动营造出一个可怖的氛围,在暝暝的黑暗中,异教神社的古钟、宫门的号角、囚徒的歌唱、侍卫的呼喊,都显得阴森恐怖,而一个弱女子——小小的宫女,义无反顾地去捍卫自己的信仰。 最后两节,写斯里莫蒂面对屠刀,毫不畏惧。侍卫问是谁“冒死把禁令违犯”,她的回答大义凛然,显示了信仰的坚定,表现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让那些随风倒的怯懦者相形见绌。最后,女信徒的鲜血溅上了白色的塔壁,塔前象征信仰的灯火也被熄灭了。在一片黑暗和恐怖中,女信徒的悲剧形象更加震撼人心。 这篇作品超越了诗人本人的宗教信仰,对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坚持自己信仰的女主人公表示同情和赞赏,不仅表现了诗人宽容的宗教态度,而且对当时印度人民坚定信念,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在艺术表现上,作品主要运用了强烈对比的手法,一是场景的对比,先写频毗娑罗王时代,以珍奇的佛塔和塔前的明灯象征佛教的昌盛,然后写阿遮世王时代,以佛典遭焚和佛塔冷清象征佛教的萧条;二是人物的对比,王后和公主在佛教昌盛时迎合国王,敬礼佛陀,一旦局势有变,立刻听命于新的统治者,朝廷上下,有些人胆小如鼠,有些人趋炎附势,与此相对照的是宫女斯里莫蒂,违抗国王的命令,在暗夜中点亮佛塔前的明灯,血溅白色的塔壁。在这样强烈的层层对比中,不惜牺牲生命维护自己信仰的女信徒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另外,诗人还善于用具体细节表现抽象的难以名状的思想感情。 (侯传文)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