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注释】:

奈:

①处置;对待。常与“何”连用,表示怎么处置、怎么对待。林觉民《与妻书》:“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有时也单用。《淮南子·兵略训》:“唯无形者无可奈也。”②无奈;怎奈。表示转折。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小生特谒长老,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

断:

①断开;截断。《史记·文帝本纪》:“刑至断肢体,刻肌肤。”②断绝;隔开。乔宇《秋风亭下泛舟》:“山分秦晋群峰断,水入河汾两派通。”李白《大堤曲》:“天长音信断。”③尽;极。张羽《清口》:“行行重行行,目断双飞鸿。”④禁止;戒除;禁绝。王羲之《杂帖》:“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⑤判断;决定;决断。《国语·晋语九》:“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⑥副词。绝对。柳宗元《封建论》:“周之事迹,断可见矣。”李商隐《无题》:“断无消息石榴红。”

梗:

①植物的直茎或直枝。唐·李贺《咏怀二首》之一:“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②挺直。《儿女英雄传》:“梗着个脖子,如飞而去。”③强硬;刚强。屈原《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④阻塞;妨碍。杜甫《春归》:“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⑤树名,即山榆。张衡《西京赋》:“梗林为之靡拉。”

孤:

①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②孤单;单独。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古代王侯的谦称。《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④辜负。《后汉书·袁敞传》:“臣孤恩负义。”⑤指无子女的人。《吕氏春秋·怀宠》:“求其孤寡而振恤之。”⑥独特的;杰出的。杨万里《和李天麟二首》之一:“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孤蓬:

喻只身飘零,行踪无定的人。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万里征。”

蓬:

①蓬草。也叫“飞蓬”。《荀子· 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散乱;蓬松。《晋书 ·王徽之传》:“蓬首散带。”③蓬莱山的简称。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得道之士)弃神州而宅蓬瀛。”(瀛:瀛洲。相传为海上仙境。)[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指简陋的房屋。《史记·游侠列传》:“终身空室蓬户。”

西:

①鸟类止息。《敦煌曲子词集·西江月》:“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②方位名,日落处,与“东”相对。《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③副词。向西;往西。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外:

①疏远。《周易·泰》:“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zhǎng),小人道消也。”(内:亲近。长:增长。消:减少。)《韩非子·爱臣》:“此君人者所外也。”(君人者:国君。)②外边;外部。与“内”相对。《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③外表。《法言·修身》:“其为外也肃括。”④其他的。《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⑤不正规的;非正式的。《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⑥排除;除去。《淮南子·精神》:“外此,其余无足利矣。”⑦称父系之外的亲属。《尔雅·释亲》:“母之考为外王父。”

蔌:

菜蔬。 《诗经 ·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筍及蒲。”(维:通“惟”。)[蔌蔌]1.简陋的样子。《诗经·小雅·正月》:“蔌蔌方有谷。”(谷:指爵禄。)2.风劲疾貌。鲍照《芜城赋》:“蔌蔌风威。”3.水流动的样子。苏轼《食柑》:“清泉蔌蔌先流齿。”4.花落的样子。元稹《连昌宫词》:“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残:

①伤害;杀害。柳宗元《断刑论》:“秋冬之有霜雪也,举草木而残之。”(举:全部。)②毁坏;破坏。《荀子·荣辱》:“斗者……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立:立刻;马上。)③残暴;残忍。《史记· 张耳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④指残暴的人。《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将军以神武雄才……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⑤残缺;不完整。《后汉书·儒林列传》:“礼乐分崩,典文残落。”⑥剩余;残余。方干《送饶州王司法之任兼寄朱处士》:“留醉悲残岁,含情寄远书。”杜审言《大酺乐》诗:“梅花落处疑残雪。”

吹:

①合拢嘴唇用力出气。《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②吹奏。杜甫《遣兴》诗:“高楼夜吹笛。”③(气体)流动触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风飘飘而吹衣。”④吹嘘;夸口。《颜氏家训·名实》:“有一士族,读书不够二三百卷……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酒犊:酒肉。递:交相。)⑤管乐。陶潜《述酒》诗:“王子爱清吹。”

咽:

(一)①咽头,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梦溪笔谈·药议》:“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②喻形势险要之地。《战国策·秦策四》:“韩,天下之咽喉。”(二)yè ①阻塞。刘向《新序·杂事》:“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②声音阻塞或低微。孟郊《古怨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诗文 奈断梗孤蓬,西风外、蔌蔌残吹咽。
释义

奈断梗孤蓬,西风外、蔌蔌残吹咽。

“奈断梗孤蓬,西风外、蔌蔌残吹咽。”诗句出处:《浪淘沙》;是宋朝诗人方千里的作品。

素秋霁,云横旷野,浪拍孤堞。柔橹悲声顿发。骊歌恨曲未阕。念一寸回肠千缕结。柳条在、忍使攀折。但怅惘章台路多少,相思拼愁绝。凄切。去程浩渺空阔。奈断梗孤蓬,西风外、蔌蔌残吹咽。应暗为行人,伤念离别。泪波易竭。凝怨怀、羞睹当时明月。烟浪无穷青山叠。鱼封远、雁书渐歇。甚时合、金钗分处缺。谩飘荡、海角天涯,再见日,应怜两鬓玲珑雪。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1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