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
释义 |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注释】 选自宋·苏轼《贾谊论》。 所取者:要达到的目的。 待:等待时机。 就:向往。 忍:忍让。 【赏析】 贾谊具有辅佐帝王的经世之才,是西汉初年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为了巩固汉朝统治,他曾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政治的主张,受到汉文帝的赏识。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大臣的妒忌和不满。他们散布“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不久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回到长安,做了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自伤失职,抑郁而死,年仅33岁。苏轼就此评论说: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意思是:想要达到长远的目标,就必须有所等待,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有所忍耐。 古代许多贤才之士,都有建立功业的才能,可是有的人却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万分之一,这其中的因素多多,但未必都是君主的过错,实际上,也与他们自身的原因密切相关。贾谊雄才大略,具有辅佐帝王的才干,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英年早夭,令人感叹不已。就他自身而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既不能耐心等“待”时机,也不能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而“忍”让。 苏轼认为,贾谊生逢其时,遇到了像汉文帝那样的英明君主,尚且不能受到重用而抑郁死去,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难道就终生不能有所作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是位圣人,孔子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走遍天下,只要不是无道的国家,就想去扶助它:他打算到楚国去,先派弟子冉有去表明自己的想法,接着又让子夏去重申这个意思。为了遇到了解自己的君主,他不惜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努力。孟子到齐国游说,他的意见未得齐王采纳,离开齐国的时候,在昼地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回心转意召见他,直到希望破灭了,才离开昼地。他当时抱着一线希望说:“齐王也许还会召见我。”可见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君主,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有贤才的人,也是很懂得爱惜自己的。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经问孟子:“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呢?”孟子回答说:“当今天下,如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还有谁呢?我又怎么会不高兴呢?”所以,君子欲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应该像孟子一样爱惜自己。如果做到这一步还不被任用,就可以知道天下确实没有有作为的君主了,因而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所以,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能重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像君子那样,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须有所等待,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就须有所忍耐。贾谊既不能等待,也不能忍耐,就是他自己自绝于天下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