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城中第一佳山水》 |
释义 | 《城中第一佳山水》“城中第一佳山水”,——此谁之语?是李东阳《重经西涯》一首七律中的起句。李东阳一生用“重经西涯”这个题目作七律诗,不下数十首,看来是每经西涯一次,就要赋诗一篇。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恐怕也不多见。他并且就取“西涯”二字作了别署。 李东阳本贯湖南茶陵人氏,但他实是一位“老北京”。他曾祖在洪武初年原是军籍,隶燕山右卫,就落户在此;老宅本在(今神武门外)白石桥旁;到后来,皇城北面向北扩展了一次,不能留住皇城之内,这才迁到“西涯”。李东阳诞生于此,儿童时“游钓”于此,这就是他对西涯感情极深、“梦寐难忘”的原因。——谁不对自己的童年故地感情深厚,有啥稀奇?况且上面这些“老生之常谈”,都是李东阳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又“干卿底事?” 很显然,“干”了我们的“事”的,是“城中第一佳山水”。李东阳特别喜爱这处地方,不但是生长于此的感情作用,而且正如他所评为的,这是北京城内的第一处“佳山水”。我们热爱我们首都北京的人,当然要表示“关切”:这“佳山水”今在何处? 答案是,它在什刹海(前海)的西边,所谓“西涯”者,就是把“俗”称前海西河沿加以“雅”化了的意思。 山水佳在哪里呢?北京西北郊,特多佳泉,以玉泉为代表(也就成了包概诸泉的泛称),先汇于瓮山之旁,为七里泺(现在叫做颐和园昆明湖了),再流为高粱河,皆曾是游人聚集的胜地。泉、泺、河,流到城边,由德胜门稍西的水关入城,先是渟注为一大湖沼,名积水潭。潭水经德胜桥以溪形东流,又折而南,再折而东,注为第二大湖沼,明人专呼为“海子”(今名什刹海,即前海)。海子与积水潭之间,又有一长条式的大湖,名后湖(亦呼后海),其水西与积水潭本不相连接,而以银锭桥为界,东连海子,实是海子自南折北而西,回抱而成。此三处水,河、潭、滩、湖、浦、池、海、塘、泡,各种称呼都有过的,而统名为“玉泉水”或“玉河水”。海子亦南流,一桥之隔,即注入皇城,是为北海(今北海公园),所以诗家说它是“波连太液”。海子和后湖的稍东北,是钟鼓楼;稍东南,是地安门(皇城北门),那就是地理建筑家所说的北京全城的“中轴线”的地位了。 这样水景局势,在北京是独一无二的。水在“地理”上,好比眼在颜面上,有了它,才感到明亮,才“活”。有了它,于是柳色鬖鬖,荷香冉冉,诸景始备,再加上芦蒲鸥雁,无限风光。更奇者,从明朝起,内官监派人于此开稻田,面积甚广,每至夏日,“桔槔声不减江南”,旅寄京师的南士,每每到此来“闻稻香”,以慰其莼鲈之思。 海子北岸,有酒楼,从乾隆时代的天香楼,到清末的会贤堂,都著盛名,游观足倦,可以呼酒小坐,凭阑眺赏。清人至比此处是为唐代长安的曲江胜地。所有这些,在北京也是独一无二的。 说了半天的佳水,佳山又于何着落呢?原来,银锭桥虽然是座极小之桥,但地位十分重要(扼前海与后湖之“咽喉”要地),立在桥上,不但左右逢“源”,湖光潋滟,而且极目一望,西山爽气,如在眉睫间,给湖光柳影增加了更多的情趣。因此,记载早就有“银锭桥为城中看山第一胜处”的品目。诗人说:“依然睛翠送遥山”;词家说:“银锭桥边看晚山”。可知这是名不虚传的。 提起桥,还有不少知名的桥环列在海子四周,如东岸,直对钟鼓楼的地安桥,今有极为古旧的石桥栏犹在(实应好好保护)。海子西边,在那条远远流来的长溪上(即上述本从积水潭而出,东流到后湖半腰,折而南,又折而东,注入前海的),原有七座桥。最北为石拱桥,名李广桥。再南有二小桥,再南为有名的清水桥。过清水桥不数武,溪折向东,有板桥;再东为有名的海子桥(又名三座桥,月桥);再东,当溪流入海子处,为响闸石桥(曹雪芹之友人张宜泉诗中就写到过它)。响闸,后来也就是酒楼左近的景物“标志”之地点名称了。 这条长溪(居民也即呼玉河),两岸高槐古柳,境界极胜,有过“平桥远树”,“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描绘,清代诗人也时有佳句咏及。可惜的是,今已填平为“马路”,桥自然都无复有,不免索然。 我用粗笔触,把“西涯”地带钩勒出一个大概轮廓。此处曾有过不少“知名”的府宅。李东阳外,弘治时大太监李广的“大第”在焉,他私引玉泉水:“经绕”他的私第,因此构成了他“坏了事”时的八大罪状之一(玉泉水为皇家专享,非特许,无人敢用)。李广的大府第遗址,几经兴废,后来先后成了和珅、庆王、恭王等人的府邸。府后并有大花园。府园之内,都有从明到清初的建筑遗址,已经专家鉴定无疑。这是明清两代的众人指目的阔府第,庆王永璘甚至以得居此府为平生之愿,可以想见其不凡了。此府东邻为罗王府(最后称塔王府),二府仅有一巷之隔,巷名府夹道。罗王府也是从康熙年代就有的一处老府。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大观园,运用地点上的素材,似有取于此。他写的“衔山抱水建来精”,“秀水明山抱复回”,他写的园内沁芳溪是由府后“外河”“引泉”而入的,还有许多其它线索,都说明他是暗写此一地理特色。 北京是举世所景慕的一座文化古都,可供游观之处本来不少,但目前仍只限于几处大公园之类,皆是皇家“苑囿型”,虽令远客有观止之叹,毕竟多样性上有欠丰富。如“西涯”这样的胜地,稍加筹划修整,培植景色,分别项目,以飨游人,实在是诸般景趣交汇于一点的一个极好的去处。若能运以匠心,善加利用,实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利益。历史、文化上的种种关系,是足以为首都风貌增重的。 恭王府园,作为文物古迹,价值很高,且在北京百余处大小府园中,独能幸免彻底破坏拆改,保存得基本完整,尤为珍贵,因此,在已遭部分破坏外,再不容任何损毁行为发生。前海后海等水局周遭,逐渐出现乱盖一些不三不四的建筑的现象,登上鼓楼一望,便可见已有某种高大“洋”房,破坏谐调,殊煞风景,该管部门如能加以注意,或可免使情况恶化乎? “城中第一佳山水”,让它发挥应有的光彩和作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岂非大好事。愿能引起有关同志的重视,不胜幸甚。 (1981年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物华小集》) 赏析这是一篇风景考札记,丰富的风景考意在真实地再现明清时北京城内第一处佳山水的胜景。读着此文,如同听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在聊天,毫无枯燥之感,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本文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围绕着“城中第一佳山水”的地理位置及景观,从此语的出处娓娓道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进而考证出历史风景及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其中既有情趣横生的姿态,又有通畅自然的文理,显示了一个学者特有的文笔。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城中第一佳山水”一语的出处、作者及与北京人的关系。第二部分引用史料、古诗词句详细考证这“佳山水”,今在何处?重点叙述山水佳在哪里?最后勾勒这地理位置的大致轮廓使读者获得清晰、完整的印象。第三部分提出作者自己建议。全文先是设疑而问,而后答疑考证,紧接着建议修整利用。三者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衔接自然,重点非常突出,结构显得严谨完整。 此文另一注目的特点是大量而精当的引文。大量的史料、古诗词句给这篇札记增添了历史知识和典雅的文采,它们的出现,起着重要作用。其一考据具体地理位置:融汇各种史料名家诗词,广征博引,给文章的表述以历史依据,从而增强风景考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其二真实地再现“城中第一佳山水”的历史美景:如北海,诗家说它是“波连太液”,用以描绘佳水;“记载早就有‘银锭桥为城中看山第一胜处’”,再现佳山胜景。这些引文对佳山水的环境气氛起烘托映衬作用,远优于作者的生发和渲染。其三引用精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开头“‘城中第一佳山水’,——此谁之语?是李东阳《重经西涯》一首七律中的起句”。“他并且就取‘西涯’二字作了别署。”一下点中考据的要旨,引导读者向更深层次思考。 另外语言上也颇为讲究。引经据典,平易求实,典雅质朴,善用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徐徐写来,慢慢入题,令读者一同与作者追问思考、遐想,不知不觉进入作者考据的风景历史之中。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