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何绍基临张迁碑
释义

何绍基临张迁碑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猨臂翁。湖南道州 (今道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乡试第一,十六年(1836)进士。他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并担任过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正副主考官,54岁改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后来他执济南泺园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及浙江孝廉堂讲席,主持苏州书局、扬州书局,并为扬州书局校定《十三经注疏》,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选拔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集》等。
何绍基出身官宦人家,其父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书名卓著。在儒雅家庭的影响下,何绍基自幼养成好学的品性,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曾国藩说: “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以余观之,字则千古无疑矣。”(《书林藻鉴》) 他以书名最高,被誉为晚清第一。
何绍基自称: “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又云: “余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横平竖直四字为律。” (《书林藻鉴》) 由此可知他的学书途径和方法。他早期由颜人手,潜心临摹,曾经钩摹翻刻颜书《忠义堂帖》,又长期临习《争座位帖》,他学颜书不是从表面上去仿效,而是从雄健浑厚的笔法中掌握颜书的精神。他中年极意北碑,在济南时获《北魏张黑女墓志》,视为珍秘,舟车往返常随行箧,每天都要临摹观赏。此外,他又兼学欧阳通《道因碑》,认为小欧险劲横逸,往往突过乃翁。所以他的楷书力厚骨劲,气苍韵遒,既有唐人法度,又有六朝风骨,独树一帜。他的篆书出入周秦篆籀,用笔遒劲,古拙而有奇趣。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实践是分不开的。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执笔方法,据说是用“龙眼”法,五指环列,虎口正圆,平平地攒在笔管顶端,高悬肘腕,而手掌向内回转使手腕着力,名曰“回腕法”。即使写蝇头小楷也用此法。据他自己解释,这种执笔方法能令气力贯注于臂腕之间。他在《猨臂翁》诗中提到: “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近人都以此法为他所独创。据董其昌言: “唐人书皆回腕,转折藏锋,能留得住,笔不直率流滑。此乃书家相传秘,不可不知也。”(《池上篇跋》) 何绍基的用笔特点与此正合。可见他也是发掘唐人古法,经过实践而取得的。
《临张迁碑》作于归主长沙城南书院,时在同治元年 (1862) ,年64岁,虽曰临摹,实际上是借《 张迁碑》内容,运自家笔法的创作,是他临古代表作品之一。他在晚年大量地搜集和临摹汉碑,临本竟达千余种之多,有的碑版临习数十遍,而对《张迁》、《礼器》二碑竟临至百余遍。他的临碑是很费苦心的,“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所取,或临写精神专注于某一端。” (马宗霍《霋岳楼笔谈》)他先分临以究其极,后融合以汇其归。从他的传世临本来看,临《石门》杂出《礼器》笔法,临《张迁》杂出篆籀的笔法,袭其神而遗其貌。他说: “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 (《使黔草邬鸿逵叙》)所以他的临碑,没有与原碑完全形似的。此作变化奇诡,十分精妙。从分布上看,临本变原石的疏密差度不大,为常见的字距宽、行距窑的章法,就体势而论,原碑方整端严,朴茂稚拙,临本体方势圆,遒劲超逸。较为突出的是原刻波挑上的左敛右伸,蝯叟则反其道而行之。“有”、“君”等字的撇画,有意左抒,加强挑势的曲度;其次,变横画方笔平势为左高右低的圆笔倾势。用笔上起处逆,收处蓄,古拙沉雄,迟涩矫健,行处多留,时露颤笔,生动洒脱,天机洋溢,会以自己的性灵,得其精神内含的妙趣。
近代著名书家曾熙说: “道州分书以辛酉(1681)、壬戌(1682)两年为恰到好处,前此韵胜而力有不及,后此力过而奔放太甚。”(《书林藻鉴》)此本即壬戌年所作。以其能勤奋临习, 以究其极, 因而能入乎古; 又因旨在博采古人之长,以自铸机杼,故亦能出乎古。能入能出,表明他善于吸取前人精华,化为自己的血肉,所以终能开宗立派,成为光宣以来的大家。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