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天文与哲学
释义

天文与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系辞传》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

《国语·越语》


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

《韩非子·解老》


【评】“道”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从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包括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认识)而产生出来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道德经上》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生生而为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为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评】最先从理论上论证“道”的概念是老子;后庄子又阐发了老子的“道”,认为“道”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极的。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都是运用了天文学上的概念与成果,来阐述思辨性的哲学理论。“道”后来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作为指导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
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

《尚书·汤诰》


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

《左传·庄公四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左传·昭公十八年》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汉·王充《论衡·谴告篇》


【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人们为寻求答案,产生了朴素的“天道观”观念,把天道解释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变化的规律。实际“天道观”的产生,与当时的天文学已趋成熟,达到兴盛时期有关。西汉董仲舒在“天道观”的基础上又创“谴告”说,给它增加了唯心主义色彩。而东汉王充则以唯物主义观点,驳斥“谴告”说,主张天道属自然、无为的论点。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尚书·泰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为政第二》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


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目)[因]以天时。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

《汉书·律历志》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宋·朱熹《朱子语类》


【评】“天命”是古代哲学中思想观念的核心理论。由于我国古代天文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作用,古代哲学家们便利用天文学的成果,制造出“天命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等一套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由此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中对我国科技方面的发展,也起了桎梏作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日,是何也?日,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阴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楛耕伤稼,耘耨失岁,政险失民。……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王,在人者莫明于礼仪,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仪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篇》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得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至。

汉·王充《论衡·治期篇》


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汉·王充《论衡·自然篇》


【评】对“天命观”,自古就有学者反对。战国荀况以大量的事例,提出了“制天命”的思想,这是正确的哲学观点。东汉王充所提出的数据虽不科学,但他也指出日月食有它本身的规律,与政治并无关系。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和,数备将徙于土。

《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评】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五德终始”即“五德转移”说,是古代哲学系统中所谓的历史循环理论。此说来源于古朴的“五行相生”“五行相胜”说,而这些论说又是来自于古人对自然界中物候、五大行星的颜色及运动的观察,所建立起来的。邹衍只不过在这些基础上附会上一些唯心主义的内容而已。
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

《荀子·天论》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左传·僖公十五年》


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汉书·艺文志》


【评】“数”也是古代哲学系统概念之一。它一指事物的自然趋势,即人们根据四季自然更替——数,进行农事;二指易数,史书上有“龟筮协从”的记载,即把龟卜和筮卜合起来使用。三指西汉刘歆辑群书,分七略,其中有“术数略”即数在古代还指技术、技艺及气数等。我国古代天文学与“数”从来都没有分过家。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尚书·洪范》


行者言顺天行气也。

《尚书·洪范》汉·郑玄注


【评】 五行说最早见于《洪范》。五行说和阴阳说结合起来,成为我国古代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原理,渗透到中国文化许多领域之中。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姓氏,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

《荀子·非十二子》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史记·天官书》


【评】 古人创五行说,一方面说明了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又为后人所利用,把它做为理论根据,来制定人世间的行为规范,以达到“顺天以统治”的目的。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诗经·大雅·公刘》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管子·四时》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一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

《淮南子·精神训》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

《淮南子·天文训》


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东壁居不周风东,主辟生气而东之。至於营室,营室者,主营胎,阳气而产之。东至於危。危,垝也。言阳气之垝,故曰危。十月也,律中应钟,应钟者,阳气之应,不用事也。其於十二子为亥,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广莫风居北方。广莫者,言阳气在下,阴莫阳广大也,故曰广莫。东至于虚。虚者,能实能虚,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曰虚。东至于须女。言万物变动其所,阴阳气未相离,尚相(如)胥[如]也,故曰须女。……黄钟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其于十二子为子。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於下也。其于十母为壬癸。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於下也。……东至牵牛。牵牛者,言阳气牵引万物出之也。……
……
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二月也,律中夹钟。夹钟者,言阴阳相夹厕也。……
……。其于十二子为巳。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西
至于七星。七星者,阳数成于七,故曰七星。……。西至于注(11),言万物之始衰,阳气下注,故曰注。五月也,律中蕤宾。蕤宾者,言阴气幼少,故曰蕤;痿阳不用事,故曰宾。
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其于十二子为午(12)。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其于十母为丙丁(13)。丙者,言阳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曰丁。……。
……。北至于参(14)。参言万物可参也,故曰参。七月中,律中夷则。夷则,言阴气之贼万物也。其于十二子为申(15)。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北至于留(16)。留者,言阳气之稽留也,故曰留。八月也,律中南吕。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
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者,藏也。言阳气道万物,阖黄泉也。其于十母为庚辛。庚者,言阴气庚万物,故曰庚;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北至於胃(17)。胃者,言阳气就藏,皆胃胃也。……。九月也,律中无射。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馀也,故曰无射。……。

《史记·律书》


【注】 ①、②、③、⑤、⑥、⑨、(14)、(17)皆是二十八宿星名。(11)注:咮也。《天官书》曰:柳为鸟咮,故注为二十八宿中的柳星。(16)留:即二十八宿中昴星,《毛传》亦以留为昴。④、⑦、⑩、(12)、(15)皆十二支名,本书将十二支称为十二子,是十二支原始名称。⑧、(13)是十干名,本书将十干称为十母,亦是十干的原始名称。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评】 阴阳学说是古代自然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原指日照的向背,遂用来解释两种对立的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始于对天文的观察,又反过来用以解释宇宙、天地万物,是阴阳说的特点。尤其是由《淮南子·天文训》所言,可以看出古代将日称为太阳,将月称为太阴,完全是阴阳说的产物。自战国时产生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后,阴阳说便成为古代思辨性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理论,后又与五行说相配,渗透到中国文化许多领域之中,起着纲领性的作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