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释义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 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 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 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11),百工谏(12),庶人传语,近 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13),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 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 沃也(14),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 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15)

【注释】①厉王:指周厉王,公元前878年至前841年在位。②召(shào)公: 姬氏名虎,谥号召公。周厉王的卿士。③卫巫:卫国降神事鬼的巫师。④弭 (mǐ):禁止,消除。⑤障:阻塞。⑥公卿至于列士:周朝的职官分为公、卿、大夫、 士各级。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因此称“列士”。⑦瞽(gǔ)献典:瞽,盲艺人。典, 乐曲。⑧史:史官。⑨师箴(zhēn):师,少师。箴,箴言,一种规劝的文辞。⑩瞍 (sǒu):没有瞳仁的盲人。赋:有节奏地朗诵。(11)矇:有瞳仁而失明的盲人。(12)百 工:各类工匠。(13)耆、艾: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这里统称为老年人。修:整理。 (14)原隰(xí)衍沃:原,高且平坦的土地。隰,地势低而潮湿的洼地。衍,低而平坦 的土地。沃,水源充足的土 地。(15)彘(zhì):在今山西 霍县。

【鉴赏】 本文选自 《国语·周语上》。周厉 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 君,对民众采取高压政 策,最终引起国人暴动, 被流放到外地。召公劝 谏周厉王不要阻止民众 批评朝政,而要广开言 路,从善如流,但周厉王 不听,终于被民众从国 王宝座上赶下来,流放 外地。周厉王作为一国 之君遭受流放的前因后 果,本文交代得清清楚楚。行文紧扣周厉王和民众,一方面是“王虐”“王 怒”“王喜”“王不听”,一方面是民众“谤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两条 线索交织叙述,互为因果,由王“虐”而引起民“谤”,由民“谤”而引起王 “怒”,由王“怒”而实行“弭谤”,由“弭谤”而使民“莫敢言”,由民“莫敢 言”而王“喜”,由王“喜”而被民流放。叙事简明,起伏照应,周厉王的凶 残和愚蠢刻画得十分鲜明。

本文的重点是记述召公的谏词,这体现出《国语》记言为主的特点。 召公劝谏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设喻。召公用河川的比喻来劝谏,将“民之 口”比作“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说明“防民之口”的危 害。又以“山川”和“原隰衍沃”为喻,说明广开言路的好处,“宣之使言”, 使民众能够畅所欲言,才能“事行而不悖”。正反两面对照,生动的比喻与 透辟的说理结合起来,召公的劝谏,可谓是良言益语。清代吴楚材、吴调 侯《古文观止》卷三评论道:“文只是中间一段正讲,前后俱是设喻。前喻 防民口有大害,后喻宣民言有大利。妙在将正意、喻意夹和成文,笔意纵 横,不可见端倪。”确乎如此。

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成了千古名句。召公认识到民众的 力量和作用,重视民意,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5-36-37页.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