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多源多流出腔韵
释义

多源多流出腔韵

南北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使江淮的戏曲比较繁荣。戏曲声腔和剧种都非常丰富,共有二十三个剧种,板腔体、曲牌体皆有之。
江淮的戏曲可分五类:属高腔系统的有岳西高腔、目连戏、傩戏、太湖曲子;属皮黄声腔的有徽剧、弹腔;在明清俗曲和说唱音乐基础上形成的有泗州戏、清音戏、坠子戏、梨簧戏、含弓戏、文南戏,洪山戏;在民间歌舞音乐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剧种有黄梅戏、庐剧、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子戏;属梆子腔的有淮北梆子。外来剧种除京剧外,尚有曲剧、二夹弦、越剧、扬剧、评剧、四平调等。
戏曲剧种的音乐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本地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剧种:古老的有徽剧,地方小戏中南有庐剧、梨簧戏、含弓戏,北有淮北花鼓戏、卫调、嗨子戏、清音戏,它们具有很强的地方音乐特色;第二种是外来声腔本地化的剧种:历史较长的是黄梅戏和皖南花鼓戏,其地方音乐特色较强,历史较短的是曲剧、二夹弦;第三种是与临省交叉共有的剧种:古老剧种有岳西高腔、目连戏、傩戏,地方小戏中南有洪山戏、文南戏,北有淮北梆子、泗州戏、坠子戏。历史越长,剧种音乐特色越浓郁。
江淮戏曲音乐的发展,曾与宗教有一定的关系。佛教的寺庙以江南的九华山和江北的天柱山最多。道教的寺庙则以皖南的黄山、齐云山为多。九华山在青阳县境内。青阳在汤显祖的笔下与青阳腔有关,贵池(池州)在徐渭的笔下与余姚腔有关,石台的梨园在王骥德的笔下受到很高的评价,泾县既是宣纸的产地,又是目连戏的流行区,以上几个地区也是傩戏、黄梅调的流行区域,“徽池雅调”的发祥地。
淮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河流多而平缓,有舟楫之便,所谓“水路即戏路”,故这里的戏曲剧种较多。其中以阜阳(旧为颍州府)较为集中,其次是宿县(旧为南宿州)。这一带流行的剧种有淮北梆子、泗州戏、淮北花鼓戏、嗨剧、推剧、二夹弦、清音戏、曲剧和坠子戏。
淮北花鼓戏源于宿县民间歌舞,流行地区东至苏北,南至淮南,西至豫东,北至鲁南数十个县,清末最为昌盛。其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歌舞阶段,旦角(由男扮)名“包头的”,舞蹈叫“压花场”,生角名“鼓架子”,舞蹈叫“盘鼓”,舞时用锣鼓伴奏,后唱民歌小调与花鼓灯、卫调花鼓大致相同;第二阶段为广场戏曲阶段,这时逐渐从歌舞走向戏曲,唱腔出现了板腔体的平板、寒板;第三阶段是从广场到舞台,1957年在宿县成立了淮北花鼓戏剧团。淮北花鼓戏的音乐在发展中有源于明、清俗曲的娃子、羊子、拴儿调、赶脚调,也有受其他戏曲(如京戏、五音戏)和说唱(如坠子、大鼓)音乐的影响而形成的寒板、三颠板、口子调、货郎段等。伴奏全用打击乐器,无帮腔。创作的现代戏剧目有《卖鸡》、《新人骏马》等。
推剧是在四句推子基础上发展形成。流行在风台、颍上、淮南等地。1950年在风台县成立了大众推剧团(后改为风台县推剧团),唱腔音乐经改编创作已积累有导板、散板、垛板、快板、慢黄平、四月平等板腔。伴奏用丝竹乐,深受群众的喜爱。
沿江平原地处长江下游,沿江的城市有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安庆是一个文化古城,旧名宜城,元至元十四年(1277)建安庆路,明洪武六年(1373)改称安庆府,这里从1662年安徽省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直是省政府所在地,它既是徽剧的发祥地之一,又是黄梅戏生长的摇篮。芜湖则是历史悠久的重要商业城市,又是全国有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明清两代的戏曲均甚发达。地方戏曲庐剧、梨簧戏以及京剧、越剧都流行于此地,沿江而下江北平原又是含弓戏和洪山戏的流行区。
徽剧原名徽戏,又叫徽调,是个多声腔的古老剧种。关于该剧种的声腔与起源,各家论述不一。一说是明末清初形成于徽州、池州等地,主要声腔由吹腔、拨子、二黄、西皮等构成,这些声腔当时被合誉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一说是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腔和俗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徽剧曾产生很大的影响,起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徽剧的音乐以青阳腔及徽调为主,并辅以徽昆和花腔小调。青阳腔是曲牌体,常用曲牌有[驻云飞]、[浪淘沙]、[山坡羊]、[皂罗袍]、[锁南枝]、[桂枝香]等。青阳腔保存了弋阳腔用人声帮腔和锣鼓伴奏的特点,高亢激越,委婉动听。徽调是由多种声腔融合、演变的结果。徽调的主要腔调是昆弋腔、吹腔、四平腔、拨子和二黄,后来徽调又吸收了汉调的西皮腔,使音乐更加丰富。徽调中昆弋腔为曲牌体,吹腔、四平腔是从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形式,拨子、西皮、二黄都是板腔体。徽剧的剧目非常丰富,1957年安徽省徽剧团成立后演出的剧目有《七擒孟获》、《八阵图》、《水淹七军》、《拿虎》等。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后来传到安徽境内,处于萌芽状态的黄梅戏,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说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故称“怀腔”。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按照结构型态、构成方式及宫调特点,可归纳为“四板”(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杂调”(各种花腔小调)三大类。伴奏在早期黄梅戏中为“三打七唱”,即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五十年代初,由高胡(主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被逐渐固定下来。其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在大别山皖南的黄山山区,因交通不便,语言也较复杂,一些古老剧种多保存在这些地区。如岳西高腔、太湖曲子(高腔的一支)、端公(神巫之一种,只有人会唱,不能演出)、弹腔(老徽调)。这些古老剧种在音乐形式上除弹腔外均不用管弦,多用音色低沉的打击乐器,唱腔高亢,速度缓慢,变化少,古朴感强。
在长江、淮河之间的大别山地区和淮南丘陵地区,流行的主要剧种是庐剧,传播近二十个县市。庐剧是一个多声腔剧种,是在大别山民歌和江淮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发展而成。以皖西、皖中、皖东三个地区分为上、中、下三路,但区别多在唱腔和语言上。唱腔分“花腔”和“主调”两部分,其主调中的几种不同声腔(二凉、寒腔、三七等)与板式和诸多小戏中所使用的花调小曲,在框架结构、音阶形式乃至真假声的结合使用上,都大致相同。演唱上有帮腔、“吆台”形式。解放后整理演出了《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等剧目。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