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塘上行 |
释义 | 塘上行[汉]民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本篇属于 《相和歌辞·清调曲》。作者众说不一,但从诗的内容与口吻来看,当是一首出自劳动妇女之口的民歌。与《诗经》中的民歌一样,乐府民歌里,妇女的歌唱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不同的是,乐府民歌中很少描写男女之间自由相爱,情绪欢快的诗,而往往都笼罩着一层不幸悲惨的阴影。这是因为汉代“独尊儒术”,封建礼教加强了,从而使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 这是一首弃妇诗,主人公通过自己被遗弃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专横和对善良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奴役和迫害,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是说女主人公对丈夫深沉挚着的爱情就象质地柔韧的蒲草一样异常繁茂。表现出了对自己美好品质的高度自信。但尽管如此,仍然未能摆脱惨遭遗弃的悲剧命运。因此,下面说“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这里面既有对滋事小人诋毁自己的激愤,又有对丈夫不辨是非,无端弃妻的埋怨。但这些激愤和埋怨又都是出于自己对丈夫的爱,所以下边正面抒写了女主人公惨遭遗弃之后的苦悲心情和思夫愁绪。 从“想见君颜色”到“夜夜不能寐”为第二部分。随着女主人公感情的迸发,全诗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她想君念君,以至感伤心脾、夜不能寐,悲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个被封建专制制度摧残的孤苦憔悴的女子形象立在了读者面前,其歌如泣如诉、如怨如怒,感人深思,催人泪下,唤起了人们对女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那个喜新厌旧、弃义负心男子的无比愤恨。 “莫以”六句是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女主人公对丈夫和世人的规劝。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是劝世人不要因为金钱和权势的缘故,就轻易地抛弃自己平常所心爱的人。表现出女主人公对富贵权势的卑视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接下来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反复告诫人们不要喜新厌旧。她把新欢比作“鱼肉”和“麻枲”,把旧好比作“葱与薤”和“菅与蒯”,体现了一个被诬陷、被损害的妇女对自己不幸处境的容忍,从而更加激起人们对她的同情。诗句看似平静,字句里都隐含着内心的强热期望,表面上不再说自己的苦悲,实际上其悲苦的心情更为深沉。 最后六句是全诗的第四部分。在这里面集中概括地揭露了在阶级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罪恶。如果说“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表现的是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劳动妇女时时都要遭受欺凌的话,那么“边地多悲风”则是揭示出了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妇女处处受奴役的不幸境遇。但是,即便是在这样残酷的现实之中,女主人公仍然不能放弃她对爱情幸福的强烈追求。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正是发自女主人公内心的对爱情幸福的呼唤。表现出了她是那么地善良和恋念旧情,希望能和丈夫一起过上快乐的日子,白头偕老。但现实是残酷的,她还是被遗弃了,她的呼唤永远得不到回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给全诗的结尾涂上了一层孤独、凄清、悲凉的色彩。 在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始终是爱与悲交织在一起的,悲是基调,爱是基础,爱得愈深,悲的愈苦。这不仅仅是女主人公个人的悲剧,而是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全体劳动妇女的悲剧。这也是《塘上行》这首民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的原因所在。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