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 |
释义 | 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①《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题目据《经律异相》卷43所定。录文依《经律异相》,以《摩诃僧祗律》卷32所载校补。②舍卫城:舍卫,梵文sravasti的音译。古代南亚次大陆㤭萨罗(Kosala)国晚期的首都。据说释迦牟尼成道后在此生活过二十五年,并建立了祗园精舍(Je-tavana)等佛教中心。其他约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③离车:梵文Licchavi的音译。意译“薄皮(氏族)”。古代南亚次大陆刹帝利(Ksatriya)种姓中一族之专名。此处似用来指称捕龙的那位商人是该氏族中一员,不是那商人自己的名字。④布萨法:布萨,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布萨法佛教徒四众定期学习戒律,忏悔所犯罪过的一种方式。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在家信徒,于每月的六斋日实行“八戒”,亦谓能增长善法。龙女所行的是在家二众的布萨法。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受持“八关斋戒”,上半月、下半月各三天。故下文有“半月中三日受斋法”。⑤[阎浮提]梵文Jam-budvTpa音译。佛教所说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四洲,南方即此洲,故又译为“南赡部洲”。传说此洲生长有“赡部(Jambu)”树,故名。南亚次大陆在此洲之上。阎浮提食,义为人间食品。⑥如来、应供、正遍:释迦牟尼佛有十种称号,称“十号”。此处以三种连称一人。⑦神变:佛教术语。《法华玄赞》卷二:“妙用无方曰神,神通变异曰变”。佛教之神变为三类:说法神变,教诫神变,神通神变。此处龙女所为,是神通神变。后世神魔小说中略称为“神通”。 本则故事出于《摩诃僧祇律》,大约原为南亚次大陆的神话故事,佛教取来略加改造,说明:轮回万物中唯人身难得,得人身后最好出家学佛修行。但是,看来这则故事肯定比佛教教义要产生得早,并非专为说教而设,所以,它的覆盖面比教义需要的宽广得多。例如,龙女是很有“神变”即神通的,对付那个“离车”(可理解为掌政权军权的武士集团成员)绰绰有余,只因在需要全身心投入佛教信仰的“布萨”期中,就被擒穿鼻随行,不敢反抗。被救后声明“都无杀心”。可是她到了龙宫,就要杀麾下的两条龙,在为他俩没有保护住龙女,让“离车”得了手。何其先善后恶乃尔!看来,它反映了古代奴隶制社会中,特别是南亚次大陆“种姓”社会里,低一层对高一层的人的驯服,与对下一层的粗暴(甚至任意杀戮)。如果从现代的角度看,就会觉得龙女的性格前后不一,实则它正是那个时期南亚次大陆社会生活的折射。它反映的现实远比佛教利用的要多。 这则故事虽不长,情节却相当多而曲折,其间交代门榫,相当紧密。如,龙女被放后,如果商人不是为了怕她再被捕而随行,这故事也就简单告终。龙女变人,约商人入龙宫,商人惧怕,龙女譬解,商人释疑从入。可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那龙女门边系着二龙。龙女入内,二龙与商人有了谈话之机。二龙说明被系原因,并告诫商人不能吃自己消化不了的食物,央求商人说情。这又引起读者的兴趣,等待下文。下面有一段佛教的说教,略显游离,又没有说解清楚,如“生时龙”为什么“苦”等(这“五种苦”在佛经中他处有详细说明),显然,改造故事的人,在加上这段说教时,也怕“座大于像”,要是从中间加入的说教比故事还长,一则破坏原故事结构,前后不好衔接;二则读者不易接受,所以就草草收兵,交代得很不彻底,实为败笔。 从整个故事看,是一则报恩类型故事,不过情节比中国土生土长的“黄雀衔环”“隋侯得珠”之类动物报恩故事要复杂得多,略见南亚次大陆文学的繁缛风格,这都给后来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创作以多种影响。 《柳毅传》是唐代中国人自己创作的龙女故事,它已完全脱离佛教宣传而发展成一个中国类型的神异故事。中国的龙女更加美丽、善良,最后以一个圆满的爱情作为结束。那可是出家人的故事中不宜宣传的。除了严惩 “破戒”的说教类型故事外,佛教文学作品中赞美真正的爱情的作品极少。龙女和商人的关系是淡淡的,最后落实于金钱报恩,从青年男女看来,相当乏味。中国人创作中的龙女,从翻译文学作品遗貌取神,化洋说教为中国神奇,真是脱胎换骨。 写小说的是知识分子,自然不愿把书中最终得到的富贵、权力、爱情 (哪怕是 “黄粱一梦”也罢) 给与商人,而一定要塑造出一个柳毅——“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