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哈莱姆的舞女 [美国]麦凯 |
释义 | 哈莱姆的舞女 [美国]麦凯在观看半裸舞女的好身材摆动; 她的歌如同是几支笛音韵缭绕—— 像黑笛手们野餐时吹奏这笛声。 她优美沉着地一边歌唱一边舞, 那几片轻纱松松地把身子遮盖; 我看她像棵摇曳的得意棕榈树—— 经历了暴风雨出落得更加可爱。 她颈项黝黑,披着乌亮的浓鬈发; 满脸是酡颜、眼光放肆的男青年 (甚至姑娘)把捧场的硬币抛向她, 那热切的盯视要把她身影吞咽; 但是,看着她那强颜微笑的脸庞, 我知道她的心不在那陌生地方。 【赏析】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纽约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中心,出现了现代美国黑人文学艺术的第一次高潮,史称“哈莱姆文艺复兴”。《哈莱姆的舞女》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最初发表于1917年,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通过捕捉黑人舞女特定的生活瞬间,传达了在一个种族不平等的社会里,黑人内心最隐秘的感受以及麦凯本人的体验。这首诗通常被认为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发轫之作,据说麦凯也是第一个抓住黑人聚居区的瞬间生活画面以表现黑人艰难境遇的诗人。 这首诗仿佛一幅定格的画面,画面焦点是一个舞动着的黑人舞女,围绕着她的是一群狂乱的青年男女:“男青年鼓掌,同年轻妓女们在笑。”诗歌描绘的场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由这些围观者引出的——这些人被“半裸舞女的好身材”、被这个城市肮脏不堪的生活方式牢牢吸引。生活方式是疯狂的,围观者更加疯狂,“满脸是酡颜、眼光放肆的男青年”正是这个城市中最有希望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堕落暗示着城市文明的症结及对白人文化的质疑。 黑人舞女的身份特征很独特,但在诗歌里这种特征被有意淡化了。从白人青年的视角来看,她的舞姿具有色情诱惑的意味。诗人着意描述了舞者的美,她的舞姿、身段沉着优美,就如摇曳的“棕榈树”。但越是刻意地淡化越能激发读者对她作为黑人舞女的独特身份的联想。“棕榈树”历经风雨更觉可爱,暗示了舞女独特的生命经历赋予她历经沧桑百折不挠的人格美,这种经历不能不与她的黑女人的身份角色联系起来。除舞姿外,舞者的歌声也暗含着深层的含义。轻柔精致的悠扬笛音冲淡了夜总会喧嚣的氛围,叙述者努力在喧哗粗俗的人群中,为黑人舞女营造宁静的心灵气氛。“野餐”的联想也提供了一个想象中空气清晰、辽远开阔的室外场景,借此淡化夜总会污浊不堪的氛围,随之被淡化的还有舞女妖冶魅人的姿态。舞女不是看客的对象,她是她自己的主宰。 当镜头一再推进,当舞女的容颜得到细致呈现时,诗人不仅展现了“她颈项黝黑,披着乌亮的浓鬈发”的漂亮容貌,也一再提示她被忽略的内心情感。虽然“那热切的盯视要把她身影吞咽”,但外界的喧嚣根本无法抵达舞者的内心。在她优雅的舞姿背后流露着更丰富的内在世界,“看着她那强颜微笑的脸庞,/我知道她的心不在那陌生地方”。“我知道”意味深长,饱含麦凯作为黑人诗人的个人情感与经验,暗示了全体美国黑人的处境遭遇。这一段中“抛向她”的“捧场的硬币”就表明了舞女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可,舞者的尊严为一群醉酒的狂妄的年轻人所践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为争取黑人、黑女人的地位与尊严所作的一贯努力。 许多人认为诗歌实际描写了舞女的两种自我意识: 一是作为黑人,一是作为黑女人,理由是历史上性别与种族问题常常是密不可分的。针对这一观点,还有另一种声音: 黑人舞女的表演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种族与性别,直达人性尊严的层面。那么《哈莱姆的舞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便具有普遍意义,它告诉我们要审慎地对待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麦凯不仅在为争取种族平等摇旗呐喊,更是在为树立公正合理的社会价值观贡献力量。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