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周瑜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周瑜的事迹|史鉴 |
释义 | 周瑜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周瑜的事迹|史鉴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时人称周郎,庐江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周瑜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刻苦读书,精通政治、军事。初依袁术,为居巢长,后奔孙策,充建中郎将,后任中护军,兼江夏太守,协助孙策夺取和控制长江下游以南广大地区,奠定割据江东的基础,深得孙策信任,互为连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继立,周瑜与张昭共辅新主,为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七年,曹操以汉丞相的名义下书东吴,企图胁迫孙权听从他的节制。周瑜力排众议,坚定孙权抗战决心,挫败曹操挟制孙权的阴谋。十一年,周瑜率军进攻荆州麻、保二屯(均在今湖北嘉鱼境内),俘获万余人。十三年春,周瑜任前部大督,随孙权征讨刘表部将黄祖,吴军大获全胜,占领江夏(今湖北武汉)。其年,周瑜力排降曹之议,与程普分任左右都督,率兵3万,联合刘备蜀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因功升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后周瑜提出击灭刘璋,兼并张鲁,联合凉州势力,共同伐曹,统一北方的主张,未得实施,即病死于西征途中。
〔注 释〕 ①舒:即舒县。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为庐江郡治所。②孙坚:孙策之父,东汉末任长沙太守,后与袁术联合攻董卓。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军攻刘表,阵亡。③策:即孙策。三国孙吴政权的创建者。④丹杨:也作丹阳。郡名。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章郡置。治所在今安徽宣城。⑤横江、当利: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当利,即当利浦。在今安徽和县东12里。⑥秣陵:古县名。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置。治所在今江苏江宁南秣陵关。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名建业(今南京市)。⑦笮融:东汉丹阳人。初依同郡陶谦。后为扬州刺史刘繇所破,奔入山中,为人所杀。⑧薛礼:曾为彭城相,为陶谦所逼,屯秣陵。后被笮融所杀。⑨湖孰:县名。在今江苏南京东南湖孰镇。⑩江乘:古县名。在今江苏句容北60里。(11)曲阿:大县名。故址在今江苏丹阳。三国吴改名云阳。(12)寿春:古县名。故址在今安徽寿县。(13)建安三年: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三年,即公元198年。(14)牛渚:即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北20里。山下有牛渚矶,又名采石矶,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5)春谷: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繁昌西南。(16)中护军:武官名。汉末始置,为重要军事长官,主管武官选用。(17)江夏:郡名。治所在今湖北花岗西北。(18)桥公两女:桥一作“乔”。桥公,即东汉桥玄,官至太尉。生有二女,世称大桥、小桥,皆绝世美人。(19)巴邱:也作巴丘,县名。故址在今江西峡江北。(20)孙瑜:孙坚弟孙静次子。(21)宫亭:即宫亭湖。指今江西星子东南鄱阳湖的一部分。(22)前部大督:武官名。出征时临时设置的前线指挥官。(23)曹公:即曹操。(24)蒙冲斗舰:古代船名。船身狭长,用生牛皮蒙船腹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能近,矢石不能败,用以冲击敌船。(25)马超、韩遂:马超,凉州豪强马腾之子,与韩遂合力反对曹操,后归刘备。韩遂,当时割据势力之一。(26)赤壁:山名。原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划归蒲圻县。具体方位在蒲圻县城西北60华里;按长江航道的旅程计算,在洪湖县城以东32华里;在嘉鱼县城以西58华里。(27)夷陵: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宜昌东南。三国吴黄武元年改名西陵。(28)偏将军:武官名,属第五品。(29)奋威:即奋威将军孙瑜。此处是以职官名人。(30)太子登:即孙权长子孙登。(31)黄龙元年:黄龙,吴大帝孙权的第2个年号。元年,即公元229年。(32)赤乌二年:赤乌,三国吴大帝孙权的第4个年号。二年,即公元239年。 〔相关史料〕 士流会音乐,谓之周郎。《吴志》:周瑜字公瑾,妙于音律,每有筵宴,所奏音乐小有误失,瑜必举目瞪视,时人曰:“曲有误,周郎顾。”初,孙权兄名策与瑜同征夏侯,获乔公二女,策与瑜各纳一人。策谓瑜曰:“乔氏虽至流离,得吾二人采纳,可谓佳婿矣。”吴国因此呼瑜为周郎也。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①劝权②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③,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④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⑤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⑥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⑦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曹。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及策薨,弟权统事,瑜与张昭共掌众务。魏武入荆州,刘琮举众降,魏武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欲窥江东,将士闻之皆恐。孙权召群下问策,咸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长江之险与我共之,而势力众寡,殊不相敌,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名汉相,其实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用足,英雄云集,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降残去污。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且北土未安,马超、韩遂尚任关西,为操后患,安能旷日持久,与我争疆场乎?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况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兵家所忌,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曹,宜在今日。愿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适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案曰:“有言迎操者,与此案同。”遂命发军。 时刘备为曹操所破,遣诸葛诣权请助。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军中已有疾病,一战即败,退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听部将黄盖火攻之计,取艨艟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灌膏油于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因引船俱前,曹操吏士观望盖降,大喜。盖放诸船,同时发火。会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操大败,退保南郡。瑜与备复共追之。曹操留曹仁等守江陵城,竟自北归。瑜与仁大江相对,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掠阵,会为流矢中左胁,创甚,引还。仁闻瑜卧不起,勒兵就阵。瑜强起行营,激扬吏士,仁乃退去。 刘备领荆州牧,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操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卒难制,不纳。 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因说权曰:“曹公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争也。乞与奋威俱进取益,得益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治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 断曰: 周瑜英雄,才智奇特。曹下江南,兵威赫赫。众议迎降,方可解厄。瑜曰不然,今犹汉国。操虽汉相,实为汉贼。将军江东,三世恩泽。粮足兵精,云集宾客。天下横行,亦无不得。曹今虽多,马、韩在北。送死而来,有何难克。权喜为然,斫案定策。诸葛适来,遂同计划。赤壁火攻,曹兵丧魄。再战曹仁,伤犹起勒。虑备蛟龙,人难天测。凭吊江东,周郎出色。
〔注 释〕 ①肃:即鲁肃,三国时吴国大臣。②权:即孙权,三国时期吴国建立者。公元229年—252年在位。③夏口: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修筑,在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④孤:孙权的自称。⑤表:即刘表。⑥子敬:兽肃的字。⑦程公:即程普,吴国大臣。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