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吴越文化的起源
释义

吴越文化的起源

吴越民族文化起源于苏南、浙江的原始文化。
今日的苏南、浙江,位于长江下游的南部,历史上称江南。江南主要有一湖(太湖)、一江(钱塘江)、二平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这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降雨充沛,气温适中,物产丰富。
江南的地理环境,并非一开始就是这种状况。历史上,江南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沿海地带,曾经发生了多次变迁。据考证,自第四纪更新世晚期以来,浙江沿海地区曾发生过三次海侵,这些变迁,对吴越原始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大。
吴越地区的原始文化诞生很早,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活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在浙西山地的建德县发现两枚古人类牙齿和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据新近的年代测定,约在距今十万年前。“建德人”居住天然溶洞中,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开始会用火。其他地方,当还有人类在活动。可惜的是,在距今十一万年前,浙江沿海遭到了星轮虫海侵,大片平原沦为浅海,近四万年,从此,沿海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荡然无存。
到了距今四万年前,浙江又受假轮虫海侵。约距今两万五千年前,海退开始,冰期到来,气候转冷。吴越西部山区及其周围的茂密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植物不能生长,动物南迁,河湖干涸。而吴越东部的沿海地区,地理环境则正好相反。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海岸线向大海推进,成片的大陆架从海底露出水面,舟山群岛成为平原上的低山丘陵。此时,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也已生成,自然条件大大优化。于是乎,吴越西部山区生活的原始人,纷纷向平原上的孤丘进军,在山麓地带,营造新的聚居点。1985年,在吴县东山镇三山岛东泊小山青峰岭下,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石器。据测定,该遗址距今近两万年。
越族的祖先在这片广阔原野上生活了漫长的一个时期之后,到了距今一万二千年左右,又遇到了卷转虫海侵。吴越东部地区,又一次沦为浅海,越人被迫向海拔较高地区流散。到了距今约八千年至七千五百年,海水后退,使部分原为海水淹没的地带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在吴越地区,较早成陆地的是宁绍平原中部和杭嘉湖平原中部。因为有了新陆地,居住在山麓、谷地中的越人纷纷迁来居住,从而创造了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指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宁绍平原新石器时代中期古文化遗存。此类型文化遗存,分布于宁、绍、舟等整个浙东地区。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于1973年。此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前后延续了约两千年。其中第四、第三层年代距今约七千至六千年,是典型的河姆渡类型文化。第二、第一层年代距今约六千至五千年,其特征和第四、第三层有很大差异,或称为河姆渡晚期文化,或将之归入浙西的马家浜文化类型。
今天的河姆渡村,位于四明山北麓的姚江边上,前有余慈平原、杭州湾。可是,七千年前,河姆渡的生态环境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姚江是从西北方向的龙泉山一带向北入海的,并不流经河姆渡。余慈平原还是一块低洼的湖泊沼泽地。杭州湾海岸线还要向里退,离河姆渡并不太远。这里属江南滨海地区,气温暖和,雨量充沛,湖泊、水网众多,适合渔耕生活。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此时,原始生产力水平已比较高,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耜耕农业。吴越先民已开始以大米为主食。同时,因周围水域广,水生资源丰富,他们还兼营渔猎、采集业,喜欢吃水产品、海产品。狗、猪之类的动物也开始家养,狗可能被当作猎狗,偶尔帮主人打猎。河姆渡人已开始定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子。多选择在背山面水的地方,以适应环境,便利生活。有共同的“大房子”——干栏式长房。平时在室外共餐,天气不好时,也偶而各自为炊。由于农业的发达,男子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死后可以有一些贵重的随葬品。随着对偶婚的出现,男子越来越讲究血统的纯洁性,喜欢杀食长子。父系社会越来越近了。
河姆渡文化是越文化的嚆矢。其文化特征,和以后的于越有很多类似之处,如鸟的图腾崇拜,习水便舟,巢居,种植水稻,有段石,陶釜、支脚、鸭形壶,几何形印纹陶,珍狗,食猴脑等。“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及精神信仰与后世越人基本相同。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之所以重要,首先是证明河姆渡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她不但传播到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广大地区,甚至还远传到朝鲜、日本及菲律宾等地,极大地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骨耜农具的发明,对我国原始农具的演进,产生过很深刻的影响。第二,证明复合工具有段石是河姆渡人首创的。第三,河姆渡干栏式建筑遗迹,是我国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四,漆器是河姆渡人最早发明的。漆器是我国的国粹。第五,证明是我国原始舟楫的发源地。第六,证明河姆渡人最早养蚕织绸。第七,河姆渡人最早开凿、使用水井。这为人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第八,河姆渡人的原始艺术技巧相当高超。河姆渡人用雕刻、捏塑等方法,制造了大量原始艺术珍品,构图巧妙,刻工精细,具有强烈的江南美学特征。其图案装饰追求曲线美,不尚色彩,清淡素雅。象牙雕刻鸟形匕、双鸟朝阳纹蝶,雕刻精湛,巧夺天工。此外,陶灶、陶甑、陶豆、苇编、绳索、纺织工具等,目前均以河姆渡出现最早。陶釜、陶盉等器形虽非最早,但却最为发达。所有这些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原始文明的摇篮之一。
马家浜文化是指以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杭嘉湖平原新石器时代中期古文化遗存。此类型文化遗址,在浙西多有发现。目前,学术界多主张马家浜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以罗家角遗址第四文化层、马家浜和邱城遗址下层为代表,又称罗家角类型,桐乡罗家角遗址位于杭嘉湖平原中部,有四个文化堆积层。其中第四、第三层为早期,第二、第一层为晚期遗存。第四层年代距今约七千年,比河姆渡遗址第四层稍早一些。罗家角种植农业,品种除籼米外,还有粳米。兼营渔猎。已有地面建筑,其木构建筑已达到很高水平,比河姆渡人还高些。陶釜是罗家角遗址最重要的一种器物。其中,腰沿釜逐层增多,到第一层时,在各种釜的比例中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腰沿釜正是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罗家角人的烧陶水平较高,连白陶也会烧制。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白陶。罗家角人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
中期,以马家浜遗址上层、罗家角遗址第一、二、三文化层和圩墩遗址下层及草鞋山遗址第十文化层为代表,又称马家浜类型。马家浜类型由罗家角类型发展而来,因而在稻作文化,建筑、制陶等方面又较前期有所发展。马家浜类型是一种比较进步的原始稻作文化,有籼稻、粳稻,还有加工粮食的陶杵。建筑水平也较有进步,有长方形的房子。此外,为适应江南降雨丰沛、地势低洼的环境特点,住宅区有排水沟。白陶的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那时已有氏族公共墓地,一般不挖墓圹,不用木质葬具,就地用土掩埋。多无随葬品,即便有也仅只一两件日用陶器、小石器。有随葬品的是成年女性。说明其时处于母系氏族阶段,贫富差异不大。已有对偶制婚俗。马家浜类型年代距今约四千多年。
晚期,以圩墩遗址上层、草鞋山遗址第八、九文化层、吴江县梅墟和崧泽遗址为代表,又简称崧泽类型、崧泽文化。崧泽文化是太湖地区一种承前启后的新石器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三千多年。此时,原始人的生产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工具以石器为主,并且开始使用犁耕田,农业进入到了犁耕的初级阶级。玉器以璜为主,炊器以鼎为主,壶开始流行。陶器方面,制法普遍采用慢轮修整,有些可能已用轮制。纹饰以彩绘为主。随葬品数量更多,甚至用猪下颌骨随葬。有男女合葬俗,男左女右,男仰身直肢葬,女性侧身葬。这些表明,女子成为男人的依附,社会已向父系氏族过渡。
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时期,交通不太发达,由于钱塘江天堑之隔,使两支原始文化之间,虽有些共性,如以稻作为主的耜耕农业并兼营渔猪采集驯养业的经济生活,以干栏式及垫板立柱等为主要形式的地面建筑,但更多的还是不同性。他们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上差距很大。如同样用耜,但两地的按柄方法不同。同样用釜作炊具,马家浜文化以腰沿釜为主,河姆渡文化以肩脊釜为主。陶釜的装饰,马家浜文化以素面为主,河姆渡文化自始至终有绳纹。总之,这是两支不同的原始文化,它们各有自己的基本风格、特征和发展源流。
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始人水面上活动能力增强,辽阔的钱塘江下游与杭州湾再也不能阻挡两岸文化的交流。马家浜文化明显地影响了浙东地区,使得河姆渡遗址第二、第一层风格和马家浜类型、崧泽类型更趋接近。浙西、浙东两支文化经长期的激荡交融,终于形成了共同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三千三百至两千一百年间。其分布范围,几遍及浙东、浙西整个地区。良渚文化是一种以稻作农业为主,多业为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当时,农业已完全进入犁耕阶段。除水稻外,还能种植花生、蚕豆、葫芦等植物。手工业水平也较高,制陶业已普遍采用快轮制法。生产的陶器产量高,器类多,陶胎薄而均匀,造型规整。能织丝布。特别是具有发达的制玉业。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制作之精,都是十分罕见的。那时的玉匠,已能娴熟地运用琢、磨、雕、刻、镂、抛光等技术,制作出精美的珠、玞、坠、镯等装饰品及琮、钺、璧等大型礼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始公社渐趋瓦解。那时,良渚人居住分散,面积不大。居房以干栏式为主,偶也有地面建筑。其墓葬位置也分散,流行单一葬。这些表明集体生活已瓦解。而良渚文化大墓的到处发现,则使我们确信,良渚人已步入了军事民主制的后期,国家即将来临。大墓遍布整个杭嘉湖地区。目前有四十多座。这些墓,一般建在人工堆积的熟土墩之上,当地人称“山”或“墩”,考古学上称土筑高台或喻之为“土筑金字塔”。这些大墓的主人,都是部落首领,故随葬品很多,有妻妾,甚至有人殉。值得注意的是,随葬品中,以琮璧钺为中心的玉礼器和以鼎豆壶为基本组合的陶礼器较多。玉琮是一种神器,玉钺是一种权杖,是生杀予夺权力的象征。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玉琮上有神人兽面像,这可能是部落徽像。另有祭祀坑、祭坛。这些表明,当时的酋长掌握着行政权、军事权和祭祀权。三权合一,说明军事民主制下的王杖已形成,并且可能已演进为世袭王权。寺墩三号墓主,经鉴定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男子。一个年轻人,能随葬琮三十三件,璧二十四件,钺三件,其权位不靠世袭是难以获得的。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与特色,世界别的古代文明中,仅中国与中美洲有玉器,但中美洲玉器不如中国古代玉器那样丰富、精致,没有像中国那样给玉器赋予种种神秘甚至神圣的含义。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三大玉器文化,良渚文化是我国琢玉业最发达的地区。
良渚文化大墓的发现给予我们的最重要信息在于:高高的土筑金字塔顶端已经耸入云天、指向文明,氏族社会快到尽头,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权力已经呼之欲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即将来临。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