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鲍参军集注 |
释义 | 鲍参军集注又称《鲍氏集》。诗文别集。六卷。鲍照撰,南朝齐代由虞炎编定。今人钱仲联集注。一九八○年版。 鲍照,字明远,唐时避武后讳,“照”或作“昭”。约生于晋义熙十年(414年),卒于宋泰始二年(466年)。东海(今鲁南和苏北一带)人,原籍上党(今山西上党县),据现有史料可能生长于今江苏镇江市一带。出身寒庶,少有才情,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受到赏识,擢升为国侍郎。后曾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行参军、前军刑狱参军,故后世称“鲍参军”。刘子顼参与叛乱失败,鲍照被乱兵杀害。本书分六卷。卷一有赋十篇、表疏十篇;卷二有启九、书一、颂二、铭四、文一共十六篇;卷三、卷四为乐府诗,共四十四篇;卷五、卷六有诗八十五篇。其中以乐府诗的成就较为突出。在内容上,描写了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对民生疾苦有较深刻的同情。如在《拟古》其六中,大胆地暴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压榨:“岁暮开赋迄,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这在六朝诗中绝少见到。鲍照由于“身地孤贱”,受到门阀士族的压抑,甚为不平。其诗充满了对于门阀士族的不满和反抗,如《拟行路难》中感叹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在艺术上,鲍照诗俊逸刚健,壮丽豪放;辞藻华美却又流畅自然。其拟乐府,能创造性地自制新题,或是借旧题以寄托新意。他从汉魏乐府和同时代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中汲取营养,创造了大量生动活泼而又精炼新颖的诗歌语言。尤其是他的廿多篇七言乐府,把古典七言诗推进到了成熟的阶段。到了唐代,七言诗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王夫之云:“明远乐府,自是七言至极,顾于五言歌行,亦以七言手笔行之,句疏气迫,未免失五言风轨。但其谋篇不杂,若《门有车马》、《东武》、《结客》诸作,一气内含,自踞此体肠要,当从大段着眼,乃知其体度。”(《船山古诗评选》)鲍照的五言古诗也有独创风格,善于使用比兴,语言朴素含蓄。 集中所载骈文,历来受到推崇。肖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评鲍文:“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名作《芜城赋》借用西汉时代曾在广陵建都的吴王刘濞叛乱失败的故事,揭露了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割据叛乱造成的灾难,其中描写乱后的荒凉景象尤为感人。如“崩榛塞路,峥嵘古道。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香而无际,丛薄芬其相依。”在景象中回荡着悲愤、凄恻的情韵,苍凉肃穆,惊心动魄。其《登大雷岸与妹书》,描写九江、庐山一带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景物,在纵横排奡之中见奇丽峭拔之致,脱尽了一般骈文中的华靡与萎弱。又如《石帆铭》善于刻划奇突的山川形象,《飞白书势铭》形象地绘摹了我国古代书法的艺术境界。 鲍照没于乱兵,遗文零落,齐散骑侍郎虞炎编次成集。《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注曰“梁六卷”,说明有后人续增。阳湖孙氏有影写宋本,袁方瑛校宋本,称鲍氏集,分为十卷。《四库全书》著录明正德五年(1510年)朱应登刊本,即都穆本。涵芬楼藏毛扆校宋本,题鲍氏集,目录在每卷前。近人黄节作《鲍参军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汇集众注并加以阐说,用力甚勤。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钱仲联增补集说校的《鲍参军集注》,在清钱振伦与近代黄节的基础上增补注释,并校以宋本,增加校语于注文之后。卷末并附有鲍照年表及诸家评论。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