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君臣相遇,自古为难
释义

君臣相遇,自古为难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君臣鉴戒》)

【鉴赏】 这是魏徵于贞观十四年(640年)上疏中的一段话。它点明了古代社会里君臣关系的一个规律,即君臣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无时不有”;而君臣关系默契的极少,“千载一合”。“水”与“石”的关系,出于曹魏李康的《运命论》。张良得一异人传授兵法,游说于秦末崛起的“群雄”之际,“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没有一个握有军事力量的人相信他。遇到汉高祖后,“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汉高祖对他言听计从。君臣关系如此契合,确实不多见。

魏徵讲的不错。君臣关系难以默契,确实是“无时不有”的。董仲舒创立了为专制主义服务的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在往后的历代王朝中,这套学说得以畅行无阻,行久及远,奠定了儒学作为古代社会国策的基调。但他本人并不走运,反因主父偃的告发,获罪几死。虽说后来得到汉武帝的诏赦,但他牢愁狷狭的心态,在《士不遇赋》中道尽无遗:“屈意从人,悲吾族矣;正身俟时,将就木矣。”再往上推,看一看韩信与刘邦的关系。韩信辅佐刘邦夺取天下,但诸多功臣中,刘邦最不放心的就是韩信。因为韩信的本事大、野心大,特别是他统帅军队的能力比刘邦强得多。刘邦当了皇帝后曾说,带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曹参、樊哙、周勃等武将,虽说作战能力也不差,但他们只是将才,唯有韩信是个帅才。刘邦怕“刘氏天下”为外姓功臣取代,先将韩信降为淮阴侯,软禁长安加以监视,后来被吕后斩于未央宫。刘邦没有处死韩信的想法,但他的云梦之游,让韩信感到这是针对他来的。韩信被逮捕后说:“果然像别人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太平,我固然该烹。”这就是“以水投石,无时不有”的典型例子。

产生这一现象的缘由,是因为君臣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在世界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像古代中国那样,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主宰一切的威力。它集中体现在皇帝的独裁,不仅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一人,而且口含天宪的皇帝,任性而说的话就是法律:“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汉书·杜周传》)皇帝可随意封官赐爵,也可任意罢免大臣以至于处死。白居易在《太行路》诗中说:“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臣下朝恩暮死,完全取决于皇帝个人心态的变幻莫测无常。这不是白居易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长期官宦生活的概括。三国时东吴末帝孙皓,视杀人如儿戏。侍中韦昭酒量较小,在赐宴中以茶代酒触怒了孙皓。孙皓把韦昭逮捕入狱,最后处死。“朝臣待漏,伴君如伴虎,一点不到,自家性命难保。”成于清代的《小五义》中这样的话,不是随意而发的。历代皇帝,几乎无不与宰相、谏官发生冲突,一个重要因素是不能容忍比自己更为高明的臣下。唐太宗算得上是有道明君,有一次仍然大动肝火,要杀掉魏徵。据刘肃的《大唐新语》记载,下朝回宫后的唐太宗,自言自语地说:“杀却此田舍汉!”长孙皇后在旁问:“谁冒犯了陛下?”唐太宗说:“魏徵老是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心里常常不自在。”于是长孙皇后回到房里穿上朝服,来到厅堂上站着,对唐太宗说:“妾闻主圣臣忠,现今陛下圣明,才有魏徵尽情率直说真话。我既在后宫,怎么敢不向您祝贺呢?”长孙皇后的劝阻,言词温婉又切中事理,使唐太宗消除了怒气。

从唐太宗的内心与行动而言,他是着力要把君臣关系搞得和洽的。皇帝对待臣下的心态,决定着“君臣际遇”的格局。贞观元年(627年),他对臣下说:“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旧唐书·王珪传》)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后,他对魏王泰说:“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旧唐书·虞世南传》)这种君臣一体论的主张,在历代皇帝中是罕见的。唐太宗把这一主张贯彻到与群臣的相处之道中。魏徵家中没有正堂,到他生病时恰值唐太宗在营造小殿。唐太宗知道后,停建小殿并把材料给魏徵营造正堂。魏徵以为,能开启“至公之道”的皇帝,把自己和手下人才的关系,团结得如同金石一般。这样的局面,不是仅靠高官厚禄就能形成的,而是皇帝对臣下“在于礼之而已”。“撤殿建堂”,是唐太宗对魏徵的厚待。如此礼遇是魏徵得出“君臣相遇,自古为难”结论的现实背景,同时也可知魏徵是恪守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信条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