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史记》 |
释义 | 《史记》《史记》 史书名。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东汉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后汉书·蔡邕传》引)宋苏辙说:“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吕祖谦《大事记》说:“太史公之书法,岂拘儒曲士所能通其说乎?其旨意之深远,寄兴之悠长,微而显,绝而续,正而变,文见于此,而起意在彼,若有鱼龙之变化,不可得而踪迹者矣。”明茅坤《史记钞·序》说:“其所论大道,而折衷于六艺之至,固不能尽如圣人之旨。而要之,指次古今,出风入骚。”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又说:“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鲁迅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和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又是史传文学的典范。它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者的丑恶面貌,热情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和反抗,歌颂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和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它善于将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和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口语去表现人物,从而塑造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晓畅,富于表现力。《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宋郑樵说:“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通志·序》)它对后世的散文、小说、戏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