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君子于役
释义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是流传在东周王畿(今河南洛阳) 附近的一首民间歌谣,大约产生在周平王东迁以后到春秋中期以前的这段时间里。作品表现了一位妇女对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刻怀念之情,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频繁的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春秋前期是一个周天子的王权下落,大国诸侯互相争霸,各国之间剧烈攻伐兼并的时期。单说当时与王畿有关的战争徭役,前后就有桓王二年 (公元前718) 的虢公伐晋,桓王十三年 (前707) 的兴兵伐郑,惠王二年 (前675) 的被燕、卫所伐,襄王三年 (前649) 的太叔带召戎内侵,以及襄王十六年 (前636) 的太叔带二次作乱,周襄王被逐外逃等等。《君子于役》中这位妇女的丈夫究意是因何外出,是打仗?还是服劳役?作品没有细说,反正这类问题在当时是很多的。远的不说,就以《王风》中的邻近篇章而言:“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 就是一首驻守外地的周国士兵们的思乡歌,表现了他们对于长期驻守在外,而且还常常调动换防的不满情绪。“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兔爰》) 在这里,那些饱经社会乱离,不堪忍受深重的赋税徭役之苦的周国臣民在怨天恨地,甚至他们觉得与其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雕塑家米开朗珙罗在一座睡着的雕像的座子上刻道:“只要世上还有苦难和羞辱,睡眠是甜蜜的。要能成为顽石,那就更好。一无所见,一无所感,便是我的福气。因此别惊醒我。啊,说话轻些吧!”(《艺术哲学》) 这刚好是“尚寐无吪”四个字的绝好注脚。这是多么愤激,多么苦痛的话啊!“苍苍烝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谁无夫妇,如宾如友?”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 尽管统治者们草菅人命,不顾劳动人民的死活,但是他们的亲人却心疼地日日夜夜地思念挂怀着他们。这就是《诗经》里《君子于役》、《伯兮》、《卷耳》等一批妇女怀念征夫的作品所由产生的现实基础。
《君子于役》的大意是说: 丈夫服役在外已经很久了,什么时候才能期满回来? 他现在到了什么地方呢? 鸡上窝 (埘) 了,太阳落山了,牛羊也都回来了。只有出门在外的丈夫不见踪影,这怎不叫人思念呢?丈夫服役在外已经很久了,还要在外头过多少时候呢,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团圆 (佸)? 鸡上架 (桀) 了,太阳落山了,牛羊也都回来 (下括)了。只有出门在外的丈夫不见踪影,他不会挨渴挨饿吧?“曷至哉”,郑玄和孔颖达都把它解释成何时来到,我觉得这样与第二句“不知其期”的意思重复。朱熹把这句解释成“今亦何所至哉”,我觉得这样比较曲折丰富。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首先是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来朴素真实地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整首诗都是以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的。在这里没有《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那种给人以强烈刺激的肖相描写; 也没有“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那种发誓赌咒般的激烈情绪; 甚至它没有象《卷耳》中那样翻进一层的对远人现时活动的种种设想,如“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等等。他只是用一种洗炼的笔调如实地勾画出了这位善良的女主人公的一片痴情。她的思想象一泓碧水,深沉澄澈; 她的感情象一道小溪,汩汩流淌,曲折缠绵。她对亲人的那种无限关心、无限忧虑,以及她那种无比细腻的怀念之情,就是通过“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其有痗”、“苟无饥渴”等这样几个聚光点反映出来的。而读者也就可以由此明白,由此推知征人在外的一切颠沛劳碌,一切衣食住行的艰辛无一不在这位善良妻子的忧思挂念之中了。《小雅·何草不黄》 中写道:“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小雅·采薇》中写道:“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两首反映西周末期周国役夫士卒具体生活的诗篇,这不早就对《君子于役》中这位女主人公的“曷至哉”、“苟无饥渴”的内心呼问作出回答了吗! 其实女主人公自己对此何尝不知?她的忧伤挂念不就是因为想到这些才变得格外沉重难捱的吗?这篇作品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它用它洗炼的笔调极大程度地诱发了读者对于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她在当时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种种音容步履的丰富联想,从而更突出地显示了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君子于役》在写作方法上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成功地描写景物、渲染气氛,使之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绪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一种迷离怅惘,深沉绵缈,使人无限心折、无限流连的艺术境界。“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属于环境景物描写的实际上只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但在其所构成的艺术境界中,我们难道不是除了看到夕阳中走下山岗回到烟村来的牛羊外,同时,甚至首先看到那些荷锄的农夫,提篮的桑女,以及那些担担背篓的樵子渔父吗! 天黑了,这是一个鸟还巢,兽归窝,人人返回村落,返回家园的时刻啊! 可是,“望尽千帆皆不是”,怎么这里边就独独没有自己长年外出的丈夫呢?他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不要说和别的人家,就说是和那些禽兽比一比吧,我们的这位女主人公在当前这种环境中是感到多么孤单、多么冷落、多么凄凉啊! 由于这两句写景是在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中叙述出来的,所以让人读起来觉得它是那样的自然省力,它与女主人公的失意情绪是那样的统一和谐,它仿佛有声有色,可触可闻; 它悱恻缠绵、深沉辽远,使人不由地为之心动神摇,柔肠百结。
《君子于役》在表现与描写傍晚的环境景色和念远怀人、感伤别离的这种关系上,是具有开创性的。从此,后人的无数诗歌、辞赋、戏曲、小说都相继而起纷纷地描写这种场面境界,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潘岳《寡妇赋》:“时暖暖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其他如李白的《菩萨蛮》、白居易的《闺妇》、李清照的《声声慢》,以至现代评剧《小女婿》中“鸟入林,鸡上窝”的唱词。它们的工拙尽管有别,但却显然都是与《君子于役》中的这种环境景物描写一脉相承的。清代许瑶光在他的《再读12诗经>四十二首》中写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说得很好,但实际上《君子于役》沾溉后人的岂止是“唐人闺怨”呢?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