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名画《归庄图》赏析
释义

名画《归庄图》赏析

归庄图

元·何澄作

纸本墨笔

纵四一厘米

横七二三.八厘米

藏吉林省博物馆

《归庄图》取材于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乃我国诗坛上一代大家,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由于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四十一岁时,便弃官归隐,躬耕终身。据传《归去来兮辞》即作于其弃官后的第二年,追忆当年辞官归庄的情景。何澄这幅《归庄图》即按其“辞”意,以长卷形式再现了陶渊明归庄时的若干场面。画面上,陶渊明的形象重复出现,每段以树石或屋宇等景物隔开,使各情节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不失原辞意的完整性,较好地反映出诗人寄情于田园林壑的隐逸之思。

归庄图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感到,几年的官场生涯犹如行人迷路,乃辞官而归。于是“自解印绶”,在晨光熹微时登舟作归庄之行,因起得太早,路径又不熟,只得上岸问路。《归庄图》首先就向人们展示出“问征夫以前路”的画面。陶渊明手捋清须,神态谦恭和蔼。征夫放下手中物件,双手作比划之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手持龙头杖,立于船头上,目视前方,表情深沉。阔别的家园即将在望,“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清风拂面,旧景再睹,此刻陶渊明的心情宛如吹皱的江水,微波累起。船将靠岸,早已待候于岸边的家乡亲人见到陶渊明归来,无不额手称庆,“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情景是相当欢乐的。僮仆们有的下跪,有的作揖,有的端物相迎,一女人在招呼着倚于门旁显出忸怩之态的两个孩童。幽居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毛驴、水牛亦增添了庭院之乡土气息。画面紧接着相继出现了“携幼入室”、“矫首而暇观”、“悦亲戚之情话”、“抚孤松而盘桓”等情节,皆反映出陶渊明怡然自足的情景。

“植杖而耘耔”段,表现了陶渊明下地干活的场面,那蹲于田间,右手持杖,左手拔草的诗人之身份以及不谙于农活的稚拙动作,不时引来路人的好奇之心。最后一段为“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坐于山坡上,观望着远山送来的涓涓清流,赞吟着大自然的美景,使他真正感到唯田园足乐也。纵观《归庄图》,可看出作者对此图是经过严密的构思,有一个认真的制作过程,反映出作者对诗意的深刻理解,对现实生活观察的细致。

作者何澄,是元初名震画坛的高手,该图卷后跋语亦反映出他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如柯九思跋云:“何秘监以画称于北方”,虞集跋谓:“京师人贵重何翁画,当其在时,每一卷出,不惜千金争售之……年九十余而终,其画亦贵数倍”;赵孟頫跋曰:“图画总管燕人何澄,年九十作此卷,人物树石皆一一有趣,京师甚爱重其迹。”何澄生于1224年,早赵孟頫三十年,在赵未入京前,何澄已名满京师了。故何澄这件《归庄图》,对于研究赵孟頫之前的元初绘画风貌相当重要。

《归庄图》在经营位置方面,以树木枝叶穿插、衡宇山石掩映作为段落间隔,是其一大特色。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之形式,此图虽非首创,但表现得如此生动娴熟,衔接得如此巧妙自然,并不多见。图中涉及人物、鞍马、山水树石、屋宇舟车等,反映了作者在绘画上的多方面才能。人物鞍马,多以白描法画出,主人公陶渊明于画上虽重复出现,但前后形象如一。动物中,鞍马驴牛,不管正侧向背,立卧行走,俱不失法度。虞集《题何大夫画马》中曾云其“亲临伯时阅马图”、“千马万马在胸臆”,既道出何澄画马之师承,亦说明何澄也像李公麟一样,曾反复观察真马的各种习性姿态。中国的鞍马画,在画史上曾出现有三个高潮,即汉、唐与元代,而何澄可称为开元代画马之先风。

此图在笔墨技法上的演进也是值得重视。干笔皴擦的方法应用于山水,一般皆认为始自元代,如赵孟頫山水画中干笔皴擦的方法,即被看作是早期的表现形式。但事实上这种干笔皴擦法,就此《归庄图》上即已见端倪,如卷首“问征夫以前路”段,征夫背后山石,俱以干笔皴擦,艺效上乘;又如院中土墙,干笔焦墨侧锋直下,寥寥数笔便皴画出土墙的形状而富质感,这种干笔皴擦的画法,在此图中多处可见。由此可以认为,赵孟頫山水画上所见干笔皴擦画法,看来受到过何澄的影响。何澄《归庄图》干笔皴擦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画由湿笔画法演进到干笔画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而元画潇散闲逸的画风,也多少可从何澄的《归庄图》中见到若干端倪。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