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 |
释义 | 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司马光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原无标题。 本文记叙的是发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奇袭蔡州、一举擒获背叛朝廷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故事。这一次奇袭,李愬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文章也可分为两个大段。 第一段主要记叙攻占张柴村的经过,可分成四个层次,从开头到“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为第一层次,写李愬决定对吴元济采取奇袭战略后所作的准备工作。奇袭一定是避实击虚,对敌方情况的调查掌握可以说是决定奇袭成功与否的关键。李愬亲自向降卒作调查,说明李愬这位主将对准备工作一丝不苟,所以获得了翔实的军事情报,作者于此已预示了奇袭将会成功。“每得降卒”几个字,说明吴元济手下的士兵已纷纷向官军投降,透露了敌方士气不振,对奇袭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客观因素。 从“李祐言于李愬”至“将三千人殿其后”为第二层次,说明李愬正确地把握了奇袭的战机,这对于奇袭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这里不用叙述语言,而是通过李祐的嘴说出,使行文多变,同时也说明李祐是这次奇袭战略决策的参与者,虽仅一笔,史家也不将他的功绩抹掉。作者写李愬采纳李祐建议后立即部署部队出发,这表现李愬遇事决断的性格。从“行六十里”至“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为第三层次,写攻占张柴村是奇袭的首捷。从“尽杀其戍卒”几个字中,李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奔袭攻其不备的意思就自然表露出来,消息没有走漏的意思也包括在内,这为战役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条件。这几句里没有正面写李愬的指挥才能,而李愬的指挥才能人人可以体会到。接下去写李愬如何让士兵们吃干粮,部署留驻及组织破坏诸道桥梁,是正面表现李愬思考周密、分派得当、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从“复夜引兵出门”至“诸将皆失色”为第四层次,表现李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作者以诸将听说入蔡州“皆失色”的表现,对比衬托李愬的英勇无畏。 第二大段是记叙奇袭蔡州的情形,其间也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从“时大风雪”至“无一人知者”写行军途中的情况,作者铺叙种种不利因素渲染进军之艰难,进一步表现李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在“人人自以为必死”的情况下,“然畏愬,莫敢违”,突出了李愬治军之严,军纪之严明。他指挥的军队,大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作风。作者在这里特别点出“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饱含情感地在字里行间歌颂李愬行军之迅速,奇袭的成功。 从“李祐、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至篇末为第二层次,叙述攻占蔡州城,生擒吴元济的经过。作者在叙首登城墙时特别点到李祐、李忠义,记了他们的功绩,也表现了李愬指挥的军队有将领身先士卒的传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支部队所以有战斗力的原因。在这一层次中作者除正面叙述外,还用吴元济听到官兵至、城陷消息时的种种表情和言语,从反面烘托李愬这次奇袭的神速。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并没有作明确的交代,却通过“烧其南门”时,“民争负薪刍助之”的叙述作了说明,人民是站在李愬一边的,李愬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定而战的,这一形象的塑造到此才算真正完成。 司马光基本上以时间先后为序进行叙述,对于时间、地点交代得非常清楚,使所叙事件条贯清晰。在叙事过程中处处不忘突出李愬的形象,作到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风采。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