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台城|金陵图
释义

台城|金陵图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韦庄(836—910)的一首凭吊古迹的诗。台城,亦称苑城,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六朝时为宫城。

        这首诗全篇写景,诗人在景物中着重渲染一种梦幻似的气氛,并渗入自己吊古伤今的感情。起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写暮春时节,江雨霏霏,碧草如茵,整个画面烟笼雾罩,已给人如梦似幻之感。次句“六朝如梦鸟空啼”,概括地点出从东吴到陈这三百多年间,六个王朝接连覆亡,使人感到象梦一样变幻无常。“空”字,表现诗人对鸟啼的特殊感受,进一步烘托“梦”字。这两句已隐藏着一座荒凉破败的台城了。三四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着重描绘在春风、烟雾中摇荡的台城柳,以杨柳的繁荣茂盛对照台城的荒凉破败,又以杨柳的终古不变对比六代王朝的转瞬即逝,再加上杨柳的“无情”,就更反托出诗人的浓重伤感情绪。

       韦庄身处唐末,怀着亡国之忧,面对台城的遗址而写景寄慨。这首诗的思想情调消极,但写景抒情笔致疏淡,空灵蕴藉,可以借鉴。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台城|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图
  • 《 tái chénɡ | jīn línɡ tú 》 
    《 台  城    | 金  陵   图 》 
    .[ tánɡ ]. wéi zhuānɡ.
    .[ 唐   ]. 韦  庄    .
    jiānɡ yǔ fēi fēi jiānɡ cǎo qí , liù cháo rú mènɡ niǎo kōnɡ tí 。 
    江    雨 霏  霏  江    草  齐 , 六  朝   如 梦   鸟   空   啼 。 
    wú qínɡ zuì shì tái chénɡ liǔ , yī jiù yān lónɡ shí lǐ dī 。 
    无 情   最  是  台  城    柳  , 依 旧  烟  笼   十  里 堤 。 
  • 《臺城|金陵圖》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 【翻译】
    江雨霏霏,斜斜如织,
    岸边的春草繁盛茂密。
    六朝往事,已如梦去,
    而今只有鸟雀空啼。
    最是那台城绿柳
    无情无义,
    依旧在烟色笼罩里,
    生长在十里长堤。

    【逐句翻译】

    江雨霏霏江草齐,江天细雨纷飞江草茂盛平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如梦已去只有鸟儿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感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依旧如烟如雾笼罩十里长堤。

  • (1)台城:也称苑城,原是三国时代吴国后苑城,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边上。吴、东晋、宋、 齐、梁、陈六个朝代都曾在此构筑宫殿。此诗为作者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路经金 陵时,凭吊古迹时写下的一首怀古诗。作者时年五十二岁,故此绝句可视为夕阳之作。
    (2)霏霏:细雨蒙蒙。
    (3)六朝如梦:吴、东晋、宋、梁、齐、陈六个朝代好像梦一般消逝不见。
    (4)烟笼十里堤:柳树郁郁葱葱,远远望去,绿蒙蒙的,如烟笼罩在十里长堤上。

     
  • 【集评】
    清·李瑛: “题画而寓兴亡之感,言外别有寄托。”(《诗法易简录》)

    清·马时芳:“韦端己台城,赋凄凉之景,想昔日盛时,无限感慨都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挑灯诗话》)

    题画而寓兴亡之感,言外别有寄托。 (李鍈《诗法易简录》)

    咏柳,从无人说“无情”者;一翻用,觉感慨不尽。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

    韦端己《台城》,赋凄凉之景,想昔日盛时,无限感慨,都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清]马时芳《挑灯诗话》)
     

  •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 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 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 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 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 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 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 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 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 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 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既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 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怅。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 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 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 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 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 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 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 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 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 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 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 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 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 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 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 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 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 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 而台城堤柳, 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 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 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 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 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 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 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 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 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 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 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 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 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 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           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建康府”条下载: “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 (330) 作新宫于此, 其城唐末尚存”。那么,从它始成到荒圯的数百年间,饱经时代风雨激荡, 富有兴废存亡的特定象征意义,本身就涵纳着异常复杂丰厚的历史内容, 所以往往触引起诗人深刻的沧桑世事之叹, 对于生当季世、胸怀沉重亡国忧虑的韦庄来说, 更是如此。
            不过,诗的首联并未即此挥发直言, 专注在 “台城”本身措意, 而是转向一个较宏阔的地理人文环境,通过自然景色的映托导引,再进一层锲入到主观感受意识之中。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 芳草滋蔓, 绿遍江岸至无远不达, 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渲染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 构建起某种客观物象与心态反应的组合,其间至少有两方面的蕴意。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 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 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舞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仍,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暂时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此其一, 紧扣金陵旧都的社会历史价值意义去顾忆推想,偏重在人文内容;而其二则是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 它们互共熏染浸润, 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滔滔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 (今陕西西安市郊) 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临近灭亡的边缘了, 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此际置身这雨丝迷雾,草光织烟的故都三月,更是疑幻疑真,直感恍惚“如梦”。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 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 陡然惹起新的慨叹: 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 只依时序自在啼鸣, 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 “空” 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受。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观照的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隐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重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的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如陈后主得悉隋军已陷城, 仓惶间遂同宠妃张丽华投入景阳井藏避,然终为隋将韩擒虎俘获,据《南畿志》:“景阳井在台城内。……旧传栏有石脉,以帛拭之作胭脂痕, 一名辱井”。类似的兴亡悲剧念之惊心动魄,凭吊颓圯残败的前朝遗迹, 最令人唏嘘感怀, 生出不胜今昔之慨, 然而, 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 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这里面也应有两层原因,一是杨柳笼烟千古如斯, 比照了六朝风流的短暂,俯仰间早归于衰歇消散;一是尽管阅尽历史的沧桑变幻,昔时的绮窗朱颜皆化作今日的满目荒凉, 但仍然有绿绕长堤、十里飘拂,故说它 “最是无情”。其实,堤柳本就无知,亦不予人事, 由于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痛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覆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茂畅、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 归咎于 “台城柳” 的 “无情”吧。
           与韦庄同时代的张乔,也有一首以“台城”为题的诗: “宫殿馀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主旨亦不脱咏怀古迹、凭吊兴衰之类,但吟叹之下, 总觉得情浅韵薄,过于熟滥而缺乏深沉切实的自我感受。韦庄这首诗就不然了,在空间场景的观照中, 依次推出江雨、江草、啼鸟、烟柳、长堤, 使之有机地汇合成一个富于地域季节特征的客观整体,然后再凭“梦”、“空”、“无情”、“依旧”等字的牵引,便阑入包纳古今的时间内容,于是情景交融,表层自然物象和深层人事意义相共依托,从而拥载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与取向意识,那贯注通篇的,则是沉重的现实忧虑和人生失落感。当然,这一切都藉虚处盘旋,潜隐在梦幻般迷蒙空灵的境界里,因之宛曲多味,神韵独高,直追盛唐王昌龄、李白诸家,只是那种浓重的伤感气氛为时代的独特产物,迥异于前人的清郎飘逸。
  •         这首诗作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距唐亡仅二十年。作品凄楚哀婉,空灵蕴藉,是一首动人的唐王朝的輓歌。
              台城,是东晋、南朝的台省(即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陈亡之后日渐颓圮荒芜。首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在阔大的背景下,大笔勾勒台城遗址所见。台城滨江,故称“江雨”、“江草”。“江草齐”暗寓刘禹锡《台城》“千门万户成野草”之意。细密悠长的江雨无疑会诱发人们无尽的思绪,而断瓦颓垣中的萋萋青草又怎能不使诗人涌起奢华易尽、历史无情的感叹!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六朝如梦鸟空啼”。竞逐豪奢的六朝君王在历史舞台上匆匆而过,顷刻间烟销云散,不免使诗人有恍若梦境之感。李商隐曾以“三百年间同晓梦”来表现六朝的迅速更迭。而在这愁惨的梦幻之地却传来阵阵自在的鸟啼。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闻鸟鸣时的复杂感受:昔日王城的繁华早已荡然无存,只剩有鸟儿在这里点缀着荒凉与空寂,但这沉痛的历史教训依旧无人记取。三句猛然振起,四句紧承,将一腔怨恨倾泻在柳烟如堆的台城柳上:“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最是”一语既突出了对烟柳的怨恨,也总领了全诗的情感。柳,在诗中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长堤柳烟曾装点过六朝的繁华,但它如今却超然于人世沧桑之外。依依杨柳。寄寓了诗人“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同时,也无情地绾结着往昔与今天,向世人昭示着历史结论。诗人一腔哀怨却不直说,而以景之无情反衬而出。曲折、含蓄中现着深沉。
            萦绕于韦庄心头的是大厦将倾的预感和对现实政治的绝望。因而,无可奈何的哀怨笼罩着诗篇。格调未免低沉,但诗人的感觉和认识却无疑是冷峻而深刻的。在这空寂的古都遗址,诗人似乎得了造物主的启示,隐约察觉到了已往几百年间的六朝往事与当今现实的惊人相似。“今之视昨,亦犹后之视今”(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大唐王朝也将如梦幻般的六朝一样飘然逝去,令后人生发同样的感慨。作品有意无意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深邃的社会哲理:王朝的更迭,人世的代谢是无须惊怪、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奢靡无度的君王、腐朽黑暗的政治必然要被历史的波涛所吞没。
              哲理表现上,本诗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以精心选择的景物来渲染氛围。景物有声有色,亦动亦静,且虚虚实实,从而创造出一种凄迷朦胧、非今非昔、遥接古人来者、辽远无边的时空境界,极好地表现了诗人超脱而深沉的历史感悟。二是紧扣人生有恨与自然无情的对照来抒情写意。诗人让永恒的自然来嘲弄短暂的人生、让生机勃然的景象来反衬不堪回首的人事。他成功地将历史的兴亡和哲理的沉思聚焦于萋萋繁茂的青草、欢快悠然的鸟鸣,更熔铸于横亘古今、烟霭迷蒙的十里柳堤,令读者回味无限,遐想不己。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