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古代的踩绳 |
释义 | 古代的踩绳踩绳,是今天踩钢丝技艺的前身。它兴起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当时叫“走索”,为宫廷百戏之一。《后汉书·礼仪志》载:走索“以二大丝绳系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相逢,切肩而不倾。”当时还有一种惊险的表演:索上三个人:一人在索中间倒立,一人在左端,舞双杆跃上,一人在右端,舞单杆走上。索下竖着四把尖刀,哪一位稍不慎,即可能遇险。 唐代,踩绳技艺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一次,唐玄宗在观看表演时,只见艺人们从绳索两端蹑足而上,至数丈高。艺人们在绳上做着各种各样高难度技巧动作:或者屈身、仰身;或者抛接画杆。尤以“叠罗汉”最为精彩,三、四人在绳上蹋肩重叠,然后翻身倾倒,三四人均稳稳地落在绳上。 宋代,称踩绳为“踏索”或“跳索”。北宋时,每逢元宵节,就在东京汴梁的宣德门楼前大街上,用棘刺围起一个临时的杂技场,其中就有踩绳表演。一首宋诗,勾画这种“踏索”的情形。 金翠光中宝焰繁,山楼高下鼓声喧。 两军伎女轻如鹘,百尺竿头电线翻。 当时,还出现了许多新名堂,如“踏跷上索”、“索上担水”等。以后,踩绳之戏在民间大为流传,表演者几乎都是女子,她们往往身怀多种绝技,走南闯北,江湖卖艺。明末起义军女将领红娘子,在从军之前就是民间踩绳高手。 清代,踩绳进一步发展,并把长绳由丝索改为铜绳。这样一来,磨擦力减少,滑度加大,在“难险”上,又平添了许多可观赏的趣味。踩绳在清代是一项很普遍的活动。相传,清道光年间,京师有一位杂技艺人叫玉儿,她不仅姿容俏丽,而且绳技非常高超,技压群芳。当时,有一位来京赶考的书生,名叫徐莲士。每当玉儿表演踩绳时,他都要来观看,并为玉儿担心。而玉儿,在众人里也惟独对他有所注目。日子一长,他俩果然以心相许,准备等莲士完考后选吉日成婚。可是当朝某中堂的六公子一直垂涎玉儿的美色。他多次送玉儿珠宝,都被拒绝。最后他恼羞成怒,准备教手下人抢婚。为了反抗六公子的污辱,玉儿在最后一次踩绳表演以后,把六公子抢婚的事向众人宣布,然后抽刀自刎,身躯一跃,自空中倒坠而下。徐莲士悲痛欲绝,以泪和墨,写下一首《殒玉行》。 清代各地对踩绳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走索”、“舞索”等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