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华夏族 |
释义 | 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先秦时期以夏、商、周族为主形成的民族,亦称“诸华”、“诸夏”。《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华夏之名起于上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为之也。”“华”意为“荣”(《说文·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说文·文部》),“中国”即中原之意。夏、商、周族都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主要活动范围在今陕西中部、河南、山东西部及河北、山西南部。西周时分别将周围居住的少数民族称为夷、戎、蛮、狄,中原民族则自称华夏。 周人所谓华夏,除自身外也包括了虞(舜)、夏、商三代的后裔在内,甚至有传说中黄帝、帝尧的后裔在内,然而虞、夏、商的先祖都不是华夏,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离娄下》)司马迁说:“禹兴于西羌。”虞与夏的分布是一东一西,商与周的兴起也是一东一西。商人本出东夷,后来与东夷关系一直很密切。周人的戎狄身份也是无可讳言的,直至太王古公亶父“居岐之阳”,才从戎狄中分离出来。周有世代互婚的两大氏族:姬姓非戎即狄,可能是狄之近戎者;姜姓是羌,无疑属戎。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了霸主事业的主要原则,于是夷夏之辨就义正词严了。以《左传》《国语》为例,华夏单称、连称以及诸华、诸夏、方夏、区夏、东夏之称,夷夏对举、戎华对举也屡见不鲜。以前的四夷似指四方之夷,到了战国时期则发展为夷分四类,东、西、南、北各代表一类民族,与中国或华夏对举。在春秋之际大都先后与之融合,成为汉民族的先民。 华夏族的形成是通婚、迁徙以至战争发展使不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联系的结果,落后者总是接受先进者的熏陶与感染,后起者对先进者总是即有因袭,又有变革。朝代的更迭,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的易位,是虞、夏、商、周四族汇合成为华夏的嚆矢。及至周灭商,又大封商人乃至虞夏的后裔,华夏族才算初具规模了。春秋早期,在华夏诸国看来,楚人的地位与蛮夷相去无几,甚至楚君也自称是“蛮夷也”。《史记·秦本记》说秦人先祖的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但秦人最初实为夷,而后徙入戎,终于化为夏。秦、楚以外,吴、越也是“夷狄”大国,燕、晋、齐的王室虽非夷狄,但因与夷狄比邻而杂有夷狄之风。总之,“攘夷”的结果,加速了夷狄的华夏化。上述楚、秦、吴、越四大国不必晚至战国,均已变夷狄为华夏了。战国之时,楚国把更多的蛮族,如濮人、蛮人、庸人、舒人等带进了华夏的领域,秦国则把更多的戎狄,如巴人、蜀人等带进了华夏的领域,其他接近边疆少数民族的诸侯国无不如此。于是,从族源上看,在华夏中间,蛮、夷、戎、狄的血统一应俱全了。华夏族形成、壮大的过程,便是蛮、夷、戎、狄同化、融合的过程。 一部先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上古的民族形成史。说得更明确一点,则是华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华夏是蛮、夷、戎、狄异化又同化的先进产物。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