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又呈吴郎》 - 唐·杜甫 |
释义 | 《又呈吴郎》 - 唐·杜甫[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四川时所作。那年,杜甫曾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后来,他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杜甫居住时,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堂前枣树上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吴郎一到,就在堂前插上篱笆戒备起来。寡妇向杜甫诉说苦处后,杜甫作此诗以劝吴郎。诗歌从妇人扑枣这一小事着笔,引发出对时事的感叹,言近旨远,充分表现出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思想感情。 诗的开头两句首先表述自己先前对西邻扑枣的态度——“堂前扑枣任西邻”,这就和吴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从侧面规劝吴郎。作者为什么要“任西邻”扑枣呢?噢!原来她是“无食无儿一妇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依靠,自己又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扑点枣充饥,怎么能去制止她呢?而这位妇人为什么没有丈夫?没有儿子?他们是因饥饿而死了呢?还是死于战场呢?作者没有明说。但尾联中仿佛透出点信息,原来是在戎马生涯中离开人世的。一个妇道人家,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们又怎么忍心不让她扑几个枣充饥呢?造语平淡,情深意切,吴郎自然也无话可说了。 三、四两句,说明老妇扑枣确实出于无奈,并对吴郎作正面规劝。“不因贫困宁有此”,如果不是因为贫困的话,她怎么会这样做呢?这里暗中对老妇的品德作了肯定。她扑枣绝对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贫困”所扰,如果还有别的办法,她是绝对不会有这种不高雅的举动的。“只缘恐惧转须亲”,是对吴郎的嘱托。因为她本来就对你这个陌生人有恐惧之感,所以你的态度就更应当温和一些,亲近一些。 五、六两句进一步委婉地劝说吴郎,劝说中有宽慰,也有谅解。或许吴郎要解释了:我并没有制止老妇人打枣啊!噢,即使你没有那个意思,但由于老妇人和你生疏,虽然是她太多心了;不过,你一到便插起篱笆,这也未免太认真了吧!纵然你不存戒备之心,别人怎会不生戒备之意呢?更何况你又是远客。既婉转交待了“呈吴郎”的原由,又进一步强调了“转须亲”的原因。 最后两句,以一人一事推而广之,联想到国家的战祸,百姓的苦难,揭示了“贫困”的社会根源——“征求”,而征求的根源又是“戎马”。由于战争,妇人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儿子;由于战争,租税频繁,民不聊生。“贫到骨”正揭示了这种现状的严重性。这又是对吴郎极有力的劝说,紧贴题旨。他们已经贫到骨了,我们无力相帮应自感羞愧,扑几个枣,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呢? 这首诗之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就是因为它表现了诗人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这些又不是正面发议论,而是借友人防备妇人打枣一事引发开来,委婉曲折地道出诗人的心声,全诗造语平淡,感情真挚,顿挫沉郁,感慨深沉。 “只缘恐惧转须亲”又有一定哲理意味。由于“恐惧”,使人产生怜悯之心,于是得到更大的同情。反之,如果是无所顾忌,恐怕反倒要遭到斥责了。不正是由“恐惧”之祸,带来了“亲”之福吗?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