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十) 项穆的《书法雅言》
释义

(十) 项穆的《书法雅言》

项穆,初名德枝,后更名穆,字德纯,号贞元,亦号无称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万历时官中书。为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子。穆承家学,故工书,明沈思考《陆沉漫稿》曰: “德纯书于晋、唐名家,罔不该会,而心摹手追者逸少,稍稍降格,亦不减率更令,故于 《兰亭》、《圣教》,必日摹一纸以自程督。”可知其书学倾向所在。所著《书法雅言》,为明代一部较有系统的书学论著,同时的李日华就说项氏“兼精八法,所著《书法雅言》,颇排苏、米近习,直趋山阴,识者韪之”(《六砚斋笔记》卷一)。可见时人即重此书。全书共十七篇,分为: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
项穆的书论中贯穿着中和的思想。“中和”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体现,《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就说:“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刚柔协调为中和。项穆的书论也以儒学为本,他于全书中首标“书统”,以为 “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书既可发明六经,弘扬圣道,故其用不可废。项穆的书论即本于此种儒家功利的文艺观,而归于中和:
宣圣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斯二语,与世推移,规矩从心,中和为的。( 《古今》)
任笔骤驰者,轻率而逾律;临池犹豫者,矜持而伤神;专尚清劲者,枯峭而罕姿;独工丰艳者,浓鲜而乏骨。此又偏好任情,甘于暴弃者也。第施教者贵因材,自学者先克己。审斯二语,厌倦两忘。与世推移,量人进退,何虑书之不中和哉。(《辨体》)
人之所禀,上下不齐,性赋相同,气习多异,不过曰中行,曰狂,曰狷而已。所以人之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相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此中行之书也。……临池之士,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是犹自狂狷而进中行也,慎毋自暴自弃者。( 《形质》)
穹壤之间,莫不有规矩;人心之良,皆好乎中和。宫室,材木之相称也; 烹炙,滋味之相调也; 笙箫,音律之相协也。人皆悦之,使其大小之不称,酸辛之不调,宫商之不协,谁复取之哉? ( 《规矩》)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合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 《中和》)
不知正奇参用,斯可与权。权之谓者,称物平施,即中和也。( 《中和》)
评鉴书迹,要诀何存?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执此以观人,味此以自学,善书善鉴,具得之矣。( 《知识》)

可见项氏论书处处时时不忘中和的原则。如对古今问题,他既要求与世推移,顺应书法变化发展的趋势,又主张继承古法,不失规矩,故以孔子“文质彬彬”的论述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要求折中于古今文质之间,不能食古不化,也宜防止随波逐流。如对书法创作,书法风格的论述上他也无时不坚持折中的态度,如在轻率与矜持,清劲与枯峭,丰艳与骨力,肥与瘦,长与短,轻与重,刚与柔等问题上,他都要求能取中道,主张避免偏颇。因而他主张学书者先要能克己,也就是要克制自己性情的偏执之处。孙过庭《书谱》中就说过书法“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𠇹侹不遒, 刚佷者又倔强无润, 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说明由于人性情上的偏颇导致了书风上的局限,故项穆要求作书者能避免偏执而归于中和,克服狂狷而进入中行。故他论书也肯定规矩的作用,确立规矩的目的也在于求得中和之美,就像建筑宫室要材料相称,烹饪食物要众味协调,吹奏笙箫要音律和协,规矩就是为了达到这种和谐而制定的,它体现了人心皆好中和的倾向。项氏以为中和便在于协调,方圆得体,奇正参用,便是中和。甚至连评鉴书法也宜取不苛刻、不宽纵的折中态度,力求中和气象。可见他完全取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来论书,其中虽不免有迂阔之见,然也不乏辩证的思想。
项穆论书以中和为本,故标举雅正,而诋讥诡怪俗恶之书。他说: “《大学》之旨,先务修齐正平;皇极之畴,首戒偏侧反陂。且帝王之典谟训诰,圣贤之性道文章,皆托书传,垂教万载,所以明彝伦而淑人心也。岂有放辟邪侈,而可以昭荡平正直之道乎?”(《规矩》)这就是他提倡雅正的理论依据,其说显然一本于儒学守正的原则。他强调规矩格法,即意在要求不失典正。他在标举规矩的同时也立 “神化”一节以为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然而他所谓的变化是要在不失法度雅正基础上的变化,他说: “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和平,参互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世之论神化者,徒指体势之异常,毫端之奋笔,同声而赞赏之,所谓何浅陋者哉。”可见他所谓的神明变化不是指趋怪求异,任意奋笔而书,而是要求在端厚和平基础上的参以变化,逸趣横生,然宜始终不离正道。故他说:“欲正而不欲邪,欲熟而不欲生,人之恒心也。规矩未能精诣,心手尚在矜疑,将志帅而气不充,意先而笔不到矣。此皆不能从心所欲也。至于欲既从心,岂复矩有所逾者耶?宣尼既云从心欲,复云不逾者,恐越于中道之外尔。”(《神化》)都说明他主张在精诣基础上的变化,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归根结蒂,在于合乎雅正,笃守中道。
在奇正问题上项穆也指出了奇正结合的辩证关系,主张:“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沈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 《正奇》)然而,在两者之中他自然更重视正,以正为本,以奇为变,故奇根柢于正。他以为: “世之厌常以喜新者,每舍正而慕奇,岂知奇不必求,久之自至者哉。”(同上)因而他论述学书的过程也以正为基础。他说: “始自平整而追奇拔,终自险绝而归中和。”又说:“大率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取舍》)显然都要求以平正为本,虽以变化险绝为进而最终得复归于平正,而必须戒狂怪欹侧之病而归于中和。故项氏评书分正宗、大家、名家、正源、傍流五等,论正宗曰: “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解。”即以能融合古今,恪守规矩得中和端雅之美者为正宗。
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历代书家,项氏以王羲之为正宗,他以为王羲之在书学中之地位犹如孔子之于儒术,“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书统》)。“尧、舜、禹、周,皆圣人也,独孔子为圣之犬成;史、李、蔡、杜,皆书祖也,惟右军为书之正鹄。”(《古今》)甚至说: “岂有舍仲尼而可以言正道,异逸少而可以为法书者哉?”( 《规矩》)项氏之所以独尊羲之,原因便在于羲之书法最合乎其中和之原则。首先,他以为羲之书能会通古今,兼备众长:“逸少以前,专尚篆隶,罕见真行,简朴端厚,不皆文质两彬,铓勒残碑,无复完神可仿。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取舍》)又说: “书之源流,肇自六爻,而盛于两晋。宣尼称圣时中,逸少永宝为训,盖谓通今会古,集被大成,万亿斯年,不可改易者也。”( 《资学·附评》)他指出了王羲之书集大成的性质,他能贯通众体,文质兼备,故契合中和之标准。其次,项氏以为王羲之的书风最能折中于奇正、常变之间。他说:“伯英急就,元常楷迹,去古未远,犹有分隶余风。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然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正奇》)又说:“古今论书,独推两晋,然晋人风气,疏宕不羁。右军多优,体裁独妙。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规矩》)可知他以为羲之之书即有疏宕不羁之气韵,又不失古雅之法度,最合乎中和之美。
同样出于中和雅正之趣味,项穆对宋以后之书,特别是苏轼、米芾的字讥讪甚烈。因苏、米之书往往任意纵横,以欹侧取势而有乖典正。他批评米字说:“自怀素降及大年,变乱古雅之度,竞为诡厉之形,暨乎元常,以豪逞卓荦之才,好作鼓弩惊奔之笔。”(《规矩》)他不满米芾曾说 “大年 《千文》,观其偏侧之势,出二王外”的话,以为: “独怪偏侧出王之语,肇自元章一时之论,致使浅近之辈,争赏毫末之奇,不探中和之源,徒规诞怒之病。殆哉书脉,危几一缕矣。况元章之笔,妙在转折结构之间,略不思齐鉴仿,徒拟放纵剽勇之夫,妄夸具得神奇,所谓舍其长而攻其短,无其善而有其病也。”可见他对米字的疵议关键在米字的放纵偏侧,特别是学米字者舍长取短,流弊更甚,有失“中和之源”。故其评张旭曰:“其真书绝有绳墨,草字奇幻百出……米芾乃诮其变乱古法,惊诸凡夫,何其苛于责人,而昏于自反邪?”( 《中和》)又讥颜真卿之 《自叙》: “粗鲁诡异,且过郁浊,酷非平日意态。米芾乃独仿之,亦好奇之病尔。”都深病米字好奇无法之弊。其实,项穆对苏、米的讥评是有针砭时风的意义的,因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效摹苏、米之风。项穆在《书法雅言》的第一节《书统》中就评述了各朝书法的发展,以为“唐贤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他认为明代前期的书风继承元人,丰坊、祝允明、文徵明等人之书“窃追唐躅,上宗逸少”,未失正规,“奈自祝、文绝世以后,南北王、马乱真,迩年以来,竟仿苏、米,王、马疏浅俗怪,易知其非,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斯风一倡,靡不可追,攻乎异端,害则滋甚”。所谓 “王、马”不知何指,然 “马”疑即马一龙,《书史会要续编》称其“悬腕运肘,落管如飞,顷刻满幅,自谓怀素以后一人;然评者谓其奇怪,为书法一大变”。可知是一个尚怪趋诡的人,项穆则将此种风气归结到效摹苏、米的病根上去,故《书法雅言》大有攻乎异端,维系书统的用意,其《取舍》一节中也云: “苏、米之迹,世争临摹,予独哂为效颦者,岂妄言无谓哉!”又说:“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米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故他于宋人书中最重蔡襄,因蔡书典则庄重,最合乎他平和中正的审美趣尚。
项穆以中和为本,以雅正为尚的书论主张显然来自于儒学思想,而且项氏生活于明代中后期,故颇受当时兴起的新儒学——阳明心学的影响。王阳明以为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强调心为万物之根本,心与外物是浑然一体的,他主张意识的能动作用,以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心的扩展和外化。项穆显然受到此种风气之熏染,故于书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书者,心也”。这一理论固然继承了“书为心画”的传统,而更强调了心的作用。
项氏以为书法是心的表现,他说: “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宣圣作《春秋》,子舆距杨墨,惧道将日衰也,其言岂得已哉?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取舍诸篇,不无商、韩之刻;心相等论,实同孔、孟之思。六经非心学乎?传经非六书乎?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他从一切学术皆由心起的立场出发,以为书法直接反映人心,故人心正则书法也正;反之亦然,书法正则有助于正人心,因而他将书法之地位抬高到系人心,闲圣道的高度。《辨体》中说: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心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爰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他一方面肯定了文字书法是人心一种极为玄妙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也指出由于人心的不同,故书法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因而项氏论书很注重情性对书风之影响,他以为“人之性情,刚柔殊禀,手之运用,乖合互形”。由于人的性情有谨守、纵逸、速劲、迟重、简峻、严密、庄质、流丽、爽健、稳熟等各种特征,故书法也各有所偏,“此皆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资之所近也”,可见人的性情与书风之密切关系。其《心相》中更说得明白:“盖闻德性根心,睟盎生色,得心应手,书亦云然。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彩,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所谓 “书之形”与 “书之相”即意在说明书家内心修养与形诸笔端的书法形象之间的关系。心生意,意生象,故心为未形之象;象随笔生,笔由意遣,故象为有形之心。他说: “字者,孳也;书者,心也。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无形,用从有主。”(《神化》)这种主张极大地强调了书法创作中心的重要地位,无疑是阳明心学影响下的产物。
总之,项穆的理论可以说是儒家正统艺术观在书论中的反映,故他将自己的论书之作取名为《书法雅言》,其标举典雅中和的倾向昭然可鉴。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1: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