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南山田中行》(李贺) |
释义 | 《南山田中行》(李贺)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这首诗以秾艳的色彩和幽冷的笔触,绘就一幅令人目乱神迷的“南山秋景图”。 起三句总揽全篇,勾勒出“南山秋景图”的基本轮廓。两短句写秋野空旷,秋风萧瑟。唯其空旷,才给人明净之感;唯其萧瑟,才给人苍白之感。所以,“明”、“白”二字下得肖而活,奇而切。一长句写秋水弥漫、秋虫微吟。“漻漻”,形容水之清深; “啧啧”,模拟声之轻细——连用两个叠音词,使得诗句更富于节奏感。这里,作者不仅注意到画内色彩的调配,而且还辅以画外的音响,从而使作为“无声诗”的画和作为“有声画”的诗融为一体。 四、五句着力凸现“秋景图”的一角——山上之景。“云根”,释义不一。据《锦绣万花谷》: “唐人多使云根为石,以云触石而生也。”因而清人姚燮讥作者既云“云根”,又云“山上石”为重复。清人王琦则认为: “云根”一语出自晋张协诗“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玩其文义,“盖谓云起浓郁处,原不作石字使”(见《李长吉歌诗汇解》)。似以王说为是。“冷红”。谓花,以其开于秋露之中,故曰“冷红”。在一片云障雾绕中,依稀可见岩石上布满翠色宜人的苔藓;而与以相映衬,鲜艳而娇弱的红花则不胜秋风侵袭之苦,露珠点点,宛如多情的少女泪水涟涟。加上这一笔,画面上顿时升腾起缕缕愁云恨雾,氛围既趋于幽冷,色彩亦归于迷幻。 六、七句显示“秋景图”的另一角——田野之景。“荒畦”,非谓不毛之地,而是指荒野中的耕田; “蛰萤”,非谓萤火蛰伏于低处,而是指萤火遭遇冷气,光不甚明; “叉牙”,犹叉丫,形容稻子的茎叶横七竖八地向四周舒展; “陇径斜”,则揭示田间的小路同样不成规则地向前方延伸。随着谷穗的成熟,稻子的茎叶变得枯黄而凌乱,而几只残萤缓缓地飞行在枯黄的茎叶间、斜逸的田埂上,散发出点点并不耀眼的光亮。这既在迷幻的境界中掺入了实景,也给幽冷的氛围带来了暖色。 八、九句由中景化为特写,摄下两个幽极凄绝的镜头:从岩石的缝隙中汩汩流出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沉闷而滞涩的声响;象漆一样黝黑发亮的磷火则在松林中闪烁和游荡,一眼望去,犹如点缀于枝头的松花。这里,“泉滴沙”,乃作者独运灵光之笔:不言泉水如何澄澈空明,却摹写它“滴沙”时的迟滞之态和幽咽之声,是为了突出此泉此水的个性,避免蹈常袭故。“鬼灯如漆”,想象诡异,给人阴风习习、鬼气森森之感。“点松花”,则于阴森中见明妍,完成了熔铸此诗的“冷艳”风格的最后一笔。 纵观作者展示给我们的这幅“南山秋景图”,虽然斑驳,不失明丽;尽管幽冷,犹见清新。因而,它集中体现了李贺诗的独特风貌。 此秋田月夜时也。桂魄皎然,野风爽朗,水静蛩吟,苔深花湿,芳蕙低垂,流萤历乱,石泉声细,磷火光微。陇上行吟,情思清绝。(姚文燮《昌谷集注》)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