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初唐诗坛与陈子昂 |
释义 | 初唐诗坛与陈子昂从唐朝立国到睿宗延和元年,文学史上称为初唐。在这一阶段,唐诗经历了一个由因循到变革的过程。 唐初的几位君主都喜好文学,在他们周围常聚集着一些宫廷文人。如唐太宗时有虞世南、许敬宗,唐高宗时有上官仪,武则天时有李峤、杜审言等“文章四友”,唐中宗时有沈佺期、宋之问。这些宫廷文人,整天围着帝王打转,作诗为文,大都是为歌功颂德,娱乐遣兴,粉饰太平。因而尽管在诗歌形式(如沈佺期、宋之问的律体)和技巧上(如上官仪之“六对”、“八对”)有所进步,但内容和风调上基本沿循齐梁宫体诗的遗风,无甚足取。直到“初唐四杰”出现在诗坛,景况才有所改观。 “初唐四杰”是指活动于高宗、武后期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以年辈言,卢、骆比王、杨年长约20岁左右,但他们在革新诗歌方面声气相通,志趣相同,故而成为一体。四杰对宫廷文学颇为鄙夷,认为其“争构纤微,竞为雕琢”而“骨气都尽”,了无激情和生气。于是他们一方面开拓诗的题材和主题,使诗歌从宫苑台阁、风花雪月中走出来,走向江山塞漠,走向广阔的社会和时代生活,以容纳、反映丰富的情感内容; 一方面又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热情,为诗歌注入蓬勃的生命活力。于是,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骆宾王的《咏怀古意上裴侍郎》、卢照邻的《上之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一批佳作接连面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等睥睨一世、意气豪纵的诗句喷薄而出,其风骨气象一改唐初诗歌之柔靡纤弱,显示出刚健壮大的审美追求,揭开了唐诗变革的序幕。 进一步把唐诗的发展引向光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主要活动在武则天时期,略晚于四杰。他认为,自南朝以来近500年,文坛的通病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即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而忽略作者生命意识的感发。因此,他标举“汉魏风骨”加以矫正。陈子昂的诗歌,以《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为代表。这些诗篇,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社会、民生、时局的热切关注,流动着积极昂扬的进取精神和孤高傲岸的人格力量。即便是抒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伤痛,也全非秋虫哀鸣。比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前两句纵贯古今,以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露出对古代明君的仰慕和自己生不逢时的感伤;第三、四句俯仰天地,以广袤无垠的阔大背景,有力地突出了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和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诗歌尽管意在抒写一己之悲哀,但作者视野开阔,取象宏大,含蕴深厚,体现出穷通古今、尽阅沧桑的历史见识,并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陈子昂的这类诗歌,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比“初唐四杰”无疑更为深入和透彻,对盛唐、中唐的影响也尤为巨大。从这一意义讲,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和功臣,为唐诗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唐诗坛的诗作,值得一提的还有4首长篇歌行,即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些诗作,吸取了南朝乐府诗的风神与优长,情致缠绵,笔调铺张,风格明丽,但思想情调与南朝乐府又划然有别。即以张若虚的那首诗来说,诗人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并由此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和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却天各一方的惋惜。尽管不无青春苦短的伤感,但淡淡忧伤中仍交织着对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爱恋、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由衷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然而写来笔致缠绵,柔婉似水,悠悠相思中饱和着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浪漫的青春情调,是南朝乐府所未曾具有的,是处于上升阶段的唐王朝的时代精神在诗中的投影。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