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出自蓟北门行 |
释义 | 出自蓟北门行[北周]庾信 蓟门还北望,役役尽伤情。关山连汉月,陇水向秦城。笳寒芦叶脆,弓冻纻弦当。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将军朝挑战,都尉夜巡营。燕山犹有石,须勒几人名? 《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诗集》曲调名,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说:“《出自蓟北门行》,其致与《从军行》同,而兼言燕蓟风物,及突骑勇悍之状。若鲍照云:‘羽檄起边亭’,备叙征战辛苦之意。”庾信此作,叙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轻起边衅、邀功请赏者的不满。 首两句直吐征夫之悲。“蓟门”,亦称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役役,即个个征夫。蓟门已为边陲, 出了蓟门即将踏上异国他族之乡,但征人的脚步并未能在此稍稍住足, “还北望”三字透露出此次出征的目的地还在遥远的蓟门之北。远离家乡,已经使人心悲不已,情伤难解,何况还要再远涉塞外荒漠,怎能不使征夫们个个凄怆消魂呢? “关山”二句写思乡之情。“役役”“伤情”者为何,首二句并未言明,接下来的两句方把思乡之情点透。汉月,为汉家之月;秦城, 乃秦川之城。在有关边塞生活的乐府诗中,“关”“月”二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征人思家恋乡,思妇念远怀别,都每每用此以寄情思。徐陵《关山月》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褒《关山月》有“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但他们都侧重对关山之月的浓笔涂抹,以抒发月下乡情。庾信在此却另出机杼,他以“关山”与“汉月”的紧紧相连,喻指征人和思妇的心心相印,巧妙地表达出征人思乡的眷恋之情。辛氏《三秦记》曰:“陇右两关,欲上者七日乃越。上有几水四注下流。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从实际的地理位置看,陇右在西,秦城(诗中指今陕西西安一带)在东,四注下流的几水必然流向秦川。但在征人的眼中,滔滔东去的陇水深深烙上了他们的感情印记,仿佛是他们巨大深沉的思乡之情驱迫着陇水流向家乡,流向亲人生活的地方。 “笳寒”二句写边地之苦寒。这是乡情撩人的诱因之一,也是由思乡转入责难边将生事的过渡。笳,为古代的一种管乐,汉代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中,初以芦叶卷制而成。因天气酷寒而变脆的芦叶已无法卷成胡笳,以纻麻做成的弓弦也因天寒而发出呜呜的鸣叫。思乡的感伤和酷寒的天气交互引发,迭相作用,几乎令征人难以承受。 “梅林”二句,连用两个典故,一为曹操行军绝水,诡称前有梅林,以解将士之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篇》);二为后周赐边将皆复姓(见《黄帝复姓符》)。其意在讽喻君王迷信轻开边衅的武将可以安邦定国,犹如望梅止渴一般荒诞。 君王的厚望,使得希冀邀功请赏的“将军”,“都尉”、“朝挑战”、“夜巡营”,开边之心更切。远离故乡的征人却因此久戍边地,迟迟难归,直至埋骨塞外,冤魂遍野。诗人对此不禁发出悲怆的诘问:“燕山犹有石,须勒几人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为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破之。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自此以后,燕山刻石遂成为历代武将追求盖世之功的代称。诗人用这一典故结束全篇,其讽谕之旨更为豁然,其中有“一将成名万人骨”的愤愤不平,更有穷兵黩武何时休的无尽忧伤。 然而,这种无尽的忧伤,是建立在征人们对乡土依恋意识的积淀上的,它表达的这种阻隔既成的深沉咏叹,和对寒笳冻弓,脆叶鸣弦的描写相融相合,更扩大了思乡情怀的能量,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审美体验,使审美效应与社会效应有机融合。正是这种融合,使得个体的思乡情愫化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无数征夫行人的哀悯,从而使思乡文学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