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冯将军歌 |
释义 | 冯将军歌[清]黄遵宪 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将军少小能杀贼,一出旌旗云变色。江南十载战功高,黄袿色映花翎飘。中原荡清更无事,每日摩挲腰下刀。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将军剑光初出匣,将军谤书忽盈箧。将军鲁莽不好谋,小敌虽勇大敌怯。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长驱出玉关。平生蓄养敢死士,不斩楼兰今不还。手执蛇矛长丈八,谈笑欲吸匈奴血。左右横排断后刀,有进无退退则杀。奋梃大呼从如云,同拚一死随将军。将军报国期死君,我辈忍孤将军恩。将军威严若天神,将军有令敢不遵!负将军者诛及身!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轰雷巨砲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吁嗟乎!马江一败军心慑,龙州蹙地贼氛压。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得如将军十数人,制梃能挞虎狼秦。能兴灭国柔强邻。呜呼安得如将军! 本诗是黄遵宪1885年在美期间所作的拟乐府诗。它以1884年12月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老将抵抗法国侵略者为题材,鲜明地刻划了冯子材和抗敌将士们的英雄形象,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 黄遵宪的诗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其表现手法之一就是他提出的“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也就是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 “伸缩离合之法”就是用铺叙、简括、展开,收拢的方法写诗,它能扩大诗歌的表达功能,结构上层次分明而又曲折有致,使全诗显得纵横变化,伸缩自如,从而更好地刻划人物形象。 《冯将军歌》较好地体现了他的“伸缩离合之法”。 诗篇一开始,便用古文家直叙法, “冯将军,英名天下闻”作以总说,以“少小能杀贼”,“一出旌旗能变色”和“战功高”等简炼诗句概括描写冯将军过去镇压太平革命军的武功,显然,作者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歌颂他的。这是写作方法上的“伸”和“合”。接着,“中原荡清更无事”两句用“缩”和“离”的手法,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暇, “每日摩挲腰下刀”,希望重上沙场。“何物岛夷横割地”以下四句,写出夷邦入侵,割地赔款的战争背景,并以此来显出冯将军的重要作用。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是“伸”的写作方法。 “岛夷”指法侵略者, “虎节重臣”指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 “将军剑光方出匣”四句是说冯子材在出师前曾遭到潘鼎新之流的诋毁。王蘧常《国耻诗话》云“越事起,将军被命佐广西边外军事。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将军以其新近出己右,恒悒悒。广西巡抚潘鼎新又屡电不以冯军为得力,将军益愤,遂有致死之谋。”可见诗中“将军谤书忽盈箧”一语是有其事实根据的。接下来作者便叙述他“不斩楼兰终不还”的杀敌决心。诗人善于掌握这位行伍出身的老将的典型性格,寥寥数语,便将老将那粗犷、豪迈、坚决、勇敢的形象突现出来。这仍是“缩”的手法。 “手执蛇矛长丈八”以下到“一日横驰三百里”这一大段,诗人便铺张开来,叙述冯将军身临前敌时的飒爽英姿和将士们奋力死战的英勇精神。它时而从正面写“将军威严若天神”,“奋梃大呼从如云”,时而从侧面写“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时而从本身写“左右横排断后刀,有进无退退则杀”,“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时而又从对方写“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真是纵横交织,笔锋淋漓尽致。手法上极尽伸缩离合之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快人心的将士进军图,令人目眩神摇。将士们是在“报国”和“死君”这一共同思想基础上团结抗敌的,所以军心一致,斗志昂扬,杀得敌人心惊胆颤,狼狈逃窜。诗从正面写,本身是为了突出老将军的忠勇形象,写侧面,写对方更烘托出他的大智大勇。既有浓墨描绘,又有鲜明对比,不仅渲染出这场战役的紧张气氛,而且显示了诗人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时善于剪裁,详略得当,用笔经济而又传神的艺术本领。 诗的结尾,诗人以无限热情反复歌唱将军的英雄业绩,“吁嗟乎!马江一败军心慑,龙州蹙地贼氛压,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得如将军十数人,制梃能挞虎狼秦,能兴灭国柔强邻,呜呼安得如将军!”史载,冯将军指挥的这次法越之役,克镇南、复谅山,实为中西战争第一大捷。诗人以此战之大胜和马江海战之惨败相比较,充分肯定了这位爱国老将。并希望有象冯将军这样的人才继起,以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拯救民族危亡。 明徐师曾《诗体明辩》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这首诗很能体现这种歌体的特点。它以古体诗的形式描写战役,刻划人物,读来气势流荡,声情激越。诗人借用《史记·魏公子无忌传》连呼“公子”的写法,连续十六次叠用“将军”二字,使这一爱国老将的形象栩栩如生,也体现了诗人的景慕之情。部分诗句采用顶针和反复的修辞法,用韵随时转换,错综变化,使人在汪洋恣肆、风雷激荡的气势中感到一种回肠荡气的复沓美。 另外,借用经史古籍的词汇和典故以入诗,也是本诗的一个重要特色。黄遵宪学习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在夺胎换骨后亦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