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冬夜》 |
释义 | 《冬夜》《冬夜》 袁可嘉 冬夜的城市空虚得失去重心, 街道伸展如爪牙勉力捺定城门; 为远距离打标点,炮声阵阵, 急剧跳动如犯罪的良心; 谣言从四面八方赶来, 像乡下大姑娘进城赶庙会, 大红大绿披一身色彩, 招招摇摇也不问你爱不爱; 说忧伤也真忧伤, 狗多恶梦,人多沮丧, 想多了,人就若痴若呆地张望, 活像开在三层楼上的玻璃窗; 身边天边确都无以安慰, 这阵子人见面都叹见鬼; 阿狗阿毛都像临危者抓空气, 东一把,西一把,却越抓越稀。 这儿争时间无异争空间, 聪明人却都不爱走直线; 东西两座圆城门伏地如括弧, 括尽无耻、荒唐与欺骗; 起初觉得来往的行人个个不同, 像每一户人家墙上的时辰钟; 猛然发现他们竟一如时钟的类似, 上紧发条就滴滴答答过日子; 测字摊要为我定终身, 十字架决定于方向夹时辰; 老先生,我真感动于你的天真, 测人者怎不曾测准自己的命运? 商店伙计的手势拥一海距离, “我只是看看”,读书人沉得住气; 十分自谦里倒也真觉稀奇, 走过半条街,这几文钱简直用不出去; 哭笑不得想学无线电撒谎, 但撒谎者有撒谎者的哀伤; 夜深心沉,也就不想再说什么, 恍惚听见隔池的青蛙叫得真寂寞。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47年,当时的北平正处在战争的恐慌和专制统治的黑暗之下,人们生活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气氛中。诗歌运用一系列比喻、象征的手法,把这种景象和社会心态作了真实的刻画。诗人对城市的恐慌局面和人们的浮躁情绪都予以了细微而形象的描绘。“冬夜的城市空虚得失去重心,街道伸展如爪牙勉力捺定城门”。诗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凄凉恐怖而使人压抑的氛围。紧接着,诗歌又通过人们对谣言的恐慌,对世事的忧伤,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无端的烦躁,枯燥的生活等等的描绘,表达出了一种情绪。这情绪既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浮躁心态的写照,也是作者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个人感受。诗歌在描写方面并不采用直接的、具体的方法,而是运用大量形象、新鲜的比喻与象征,这样便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度,诗的意象更加丰富。如把炮声比作“急剧跳动如犯罪的良心”,把谣言比作披一身大红大绿色彩进城赶庙会的乡下大姑娘,把若痴若呆四处张望的人的面孔比作“开在三层楼上的玻璃窗”,把无聊、慌乱的人的心态同临危者死前抓空气的举动联系起来等等,既贴切自然,又能让人产生联想,使诗歌的形象化语言更加丰富起来。诗人在喻物与被喻物之间找到了一种内在的关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对城市的种种描绘都用形象来说话,而不是用议论直抒胸臆。如对黑暗现状的谴责——“东西两座圆城门伏地如括弧,括尽无耻、荒唐与欺骗”。对人们无聊生活的反映——“猛然发现他们竟一如时钟的类似,上紧发条就滴滴答答过日子”等等。还有“十分自谦”但却无聊寒酸的读书人,心有苦衷但却只能像无线电撒谎一样的 “撒谎者”,这些形象的刻画,更加衬托出国民党统治下黑暗城市的空虚与无聊。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