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诗句出处:《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 |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蠡盏覆时天欲明,
碧幌青灯风滟滟。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
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离床别脸睡还开,
灯灺暗飘珠蔌蔌。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
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倦僮呼唤应复眠,
啼鸡拍翅三声绝。握手相看其奈何,奈何其奈天明别。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注释】:
倦:
①疲劳;疲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吕氏春秋·下贤》:“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息:休息。)②厌烦;懈怠。不倦。《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③蹲踞。《淮南子·道应》:“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僮:
①未成年的男子;泛指儿童。《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为与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殡。”(公为、汪錡:人名。嬖bì:宠爱。)《论衡·偶会》:“僮谣之语当验。”②无知。《太玄·童》:“阳气始窥,物僮然,咸未有知。”③奴婢;奴仆。《史记·吕不韦列传》:“不韦家僮万人。”柳宗元《童区寄传》:“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僮僮]盛美的样子。《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通“髲bì”,古代妇女的发饰。)呼:
①吐气;往外出气。跟“吸”相对。《庄子·刻意》:“吹呴(xū)呼吸,吐故纳新。”②高声叫喊。《礼记·曲礼上》:“城上不呼。”《荀子·天问》:“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呼唤。《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④称道;称呼。《荀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⑤通“吁”。吹气声。《礼记·檀弓上》:“曾子闻之,瞿然曰:‘呼!’”唤:
①呼;呼唤。古乐府《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②召;召之使来。《世说新语·豪爽》:“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武帝:西晋武帝。)③啼叫。陆游《细雨》:“美睡常嫌莺唤起,清愁却要酒阑回。”应:
(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复:
①返回;回归。《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②恢复。《吕氏春秋·慎大》:“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③报复。《孟子·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④回报;回复。《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⑤副词。再;又。曹植《送应氏》:“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⑥免除赋税徭役。《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眠:
①睡觉。《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xǐng)视而竟夕不眠。”(省视:探看。)②某些生物在一段时间内不食不动的生理状态。庾信《燕歌行》:“二月蚕眠不复久。”③卧倒。袁郊《三辅旧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④闭上眼装死。《山海经·东山经》:“有兽……见人则眠。”啼:
①啼哭。《庄子·骈拇》:“枝于手者,龁(hé)之则啼。”(龁:咬。)李商隐《行次西郊作》:“存者背面啼,无衣可迎宾。”②叫;鸣。曹操《苦寒行》:“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三:
①基数词。《周易·解》:“田获三狐。”(田:打猎。)②序数第三。《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数或多次。《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声:
①乐音;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声:指郑地的俗乐。雅乐:指庙堂音乐,正乐。)②声音;声响。《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③发出声音。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④口音。魏禧《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⑤声张;张扬。张溥《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zī)财以送其行。”(敛:聚集。赀:通“资”,财物。)⑥名誉;名声;声望。《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⑦声势。《战国策·齐策一》:“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威:震。)⑧指汉字的声母。《南史·谢庄传》:“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⑨指声调,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权)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权公:权德舆。)⑩量词。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拔弦三两声。”绝:
①断;截断。《史记·伍子胥列传》:“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②《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引申为断绝。《论语·尧曰》:“继绝世,举逸民。”《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又特指气绝身亡。《吕氏春秋·知接》:“蒙衣袂而绝乎寿宫。”③横度;穿过。《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楫:桨。)《吕氏春秋·悔过》:“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④极;非常。《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又特指极遥远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骞:张骞。)又指极好的,独一无二的。《汉书·叙传上》:“逢蒙绝技于弧矢。”(逢蒙:古代善于射箭的人。弧:弓。)《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绝才。”[绝顶]1. 山的最高峰。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定当。)2. 非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