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释义 |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出处】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意思】诗人借朱买臣的典故,以会稽 愚妇喻目光短浅,又以买臣自比,来表达自己终于盼到了入长安施展抱 负的思想。语言巧妙,含蓄。 注: 会稽愚妇,西汉朱买臣之妻鄙视自己的丈夫,认为他不能富 贵,因而离开他,后朱买臣得到汉武帝赏识,作了会稽太守。 【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意思】仰天大笑走出家门赴京应 诏,我岂是那种长居民间的平头百姓! 辈:类,指某类人。蓬蒿:两种草名,引 申为草野、民间。蓬蒿人指平民百姓。 【鉴赏】 我抬起头来,仰天大笑的走出门去; 像我这样的人,难道会是个永远埋没在草野中,毫无用处的人吗?这两句诗可看作是有才者的狂傲豪情;也可看作是有志者的自我期许; 一时的落魄失意,丝毫无损于满怀的豪情壮志,依旧是顶天立地,依旧是浩气长存。 【提示】这是李白接到入京诏书时写下的诗句: 仰天大笑 走出家门,前往京都,我这种人哪里会久居草野当中呢?诗 句表现了诗人获得机会仕宦京都的狂喜和自视才高、渴求一 施抱负的志向。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自信前程远 大,很有作为,决非等闲之辈。[例]告 别西装革履,穿起肥大的军装,踏上北 上的军列时,面对亲友的挽留、导师的 惋惜,曾有一抹自信的微笑挂在我的嘴 角,踌躇满志的我差点没高声吟咏:“仰 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夏 群良《耕耘心中的绿洲》) 【全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赏析】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用了朱买臣的典故。据《汉书·朱买臣传》 记载,朱是会稽吴人,贫穷好学,靠卖柴度日,直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发迹,妻子提出离婚。他劝妻子说: 我五十岁一定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再忍耐些时日,将来定会好好报答你的。妻子不听而去。后来朱果然做了中大夫、会稽太守。李白把朱妻称为“会稽愚妇”。这是诗中费解的一句。古今注家多释事而不及义,即客观地摆出故事,而不言其意旨所指。也有人以为是诗人借此嘲笑轻视自己的世人,但以 “会稽愚妇”指称轻蔑者,终觉用典不类,迂曲不顺。按曾与李白相识的魏颢所作 《李翰林集序》 云:“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终娶于宗 (按为宗字之误)。”据此,诗人这时大约正当刘氏与他离异之后的时期。李白虽然不象朱买臣那样穷,但长期漫游无成时,也常落到“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的境地,有与朱相类之处,而妻子的离去,就更为相合了。所以这两句实是借买臣故事以写实,并抒家庭不幸之愤。另外从本诗中看,只是与儿女言别而无与妻相别之意,也很象当时并无妻子的光景。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李白诗集中另有《别内赴征三首》,其二云: “出门妻子强牵衣”,则明言既有妻又有子了。但是明人朱谏在《李诗辨疑》 中指出,这三首诗涉及的地理,彼此乖谬不合,又用白玉楼、翡翠楼、金梯等词语,亦与李家境况不切,认为这组诗当是“效白而为之者,或他人之诗而误入于此”,颇有道理。三首诗很可能是伪作或错置,不足为证。朱妻与朱离异后,朱终得入京而获得发展,所以诗人这里的“余亦辞家西入秦” 中,实包含着对前途光明的展望与信心。 大约正是长年浪游的酸辛、家庭不幸的压抑、光明前景的昭示,逼出末尾两句强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前一句显露出诗人激情奔越的个性和壮浪纵恣的文笔风格,后一句宣告与四十多年草间人的生活绝裂,将踏上实现政治抱负的途程,意气直干云霄。诗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却是无穷的回味。 李白并非无学,但他一向以才情为诗,以宣泄见长,学为才用。这首诗也不例外。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感情流,一股直贯全诗首尾的奔腾喜悦之情,语言似不经意写出,完全为表现感情服务,成为感情的附庸,几乎使人不觉得文字的存在。此其一。诗人虽不琢炼文字,有似率尔成章,然而全篇诗语清通洗炼,绝无赘词长语,这是有丰富才学为基础才能达到的文字高境。此其二。贯串全诗的雀跃之情,并非直露地倾述出来,而是通过诗人一系列情态与心态的描写体现出来。人们不是从诗中听到诗人述说他的感情,而是从诗人情态与心态所表现的鲜明形象中感受到诗人那狂喜之情,不知不觉地随着诗人的情绪而心潮汹涌,表现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此其三。李白诗以宣泄感情成章,文随情转,难言章法,但感情亦自有推激起伏,别成一种格局。如本诗前六句以写歌舞狂饮为主,却并不一步到位,而是层层推衍,由白酒黄鸡到呼童备筵再到歌舞取醉,有如从漫坡登山,渐至高处。而此六句只写狂喜之情,不点明狂喜之因,至七、八句才陡然揭开,有似已到山之高处,却迎面立一峭壁悬崖,不能不翻跃而上,章法腾挪不平,并有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妙。而此下每两句一折,愈激愈高,直导致那最强音。所以全诗不仅于山回路转中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境地,还将我们高置于一座奇峰之上而结束,妙不可言。此种尤为李白所独有的造诣。此其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