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众多民族创造的丰富文化 |
释义 | 众多民族创造的丰富文化迄今为止,在新疆地区发掘出的最早的人类遗址遗物,都属于距今一万年以内的新石器时代。在一些新石器时代或稍后的人类墓葬中,考古学家们发掘出很多当时居民的干尸和骨骼。经过测量和分析,发现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种族。他们中有高鼻深目,满头金发的欧罗巴种,也有宽脸细眼、鼻子较矮的蒙古人种,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的种族。这些居民往往穿着特点鲜明的民族服装,戴着别致的装饰品。这说明当地的原始居民可能来自周邻的各个方向,与东方和西方都有联系。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新疆地区的民族有羌人、汉人、塞种人和来自印度、西亚甚至欧洲的雅利安和伊兰种人。后来先后又有乌孙人、丁零人、鲜卑人、蒙古人和欧罗巴种人等到这里定居。各绿洲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有很大差别。语言学家对塔里木盆地发掘的各种木牍文书、贝叶经文以及古币上的文字进行研究后得知,那里曾分别通行过焉耆——龟兹语(属印欧语系,也称吐火罗语)、于阗塞语(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佉卢文等多种文字。几千年来,形形色色不同背景、不同语言文字的部落、种族和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交往冲突,聚合分散。新疆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熔炉,它陆续把各种不同的种族、民族及他们所带来的文化熔铸于一炉,创造出五色斑斓的古代天山文化。今天,古代天山文化中的一部分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部分却渗透到现代新疆各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 现代新疆共居住着四十七个民族,人口一千三百多万。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十三个民族在这里居住的历史较长,人数也较多。各民族在新疆的广阔天地里,正跟随时代的脚步,继承和发扬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 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游牧于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亚地区,被《魏书·高车传》称为“古赤狄之余种”的丁零(狄历、丁灵、丁令)。后丁零又称作“铁勒”、“铁历”、“赤勒”或“敕勒”。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故有“高车”或“高车丁零”之称。以后又称“袁纥”、“韦纥”和“回纥”。7世纪中叶回纥强盛,于公元744年建立鄂尔浑回纥汗国,首领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为“奉义王”及“怀仁可汗”。公元788年,回纥可汗奏请唐朝,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回纥”为“回鹘”。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古代柯尔克孜)灭亡后,回鹘部族大部分迁移到西域,定居于今新疆境内。公元9世纪末期,他们曾建立过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各自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回鹘人与天山南北原有的土着民族相融合,到16世纪初,逐渐发展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统一的、有共同的民族心理意识的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维吾尔”一名,元、明时曾作“畏兀儿”,它是本民族的自称,含有“团结”、“联合”、“同盟协作”之意。今日的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共有721万多人(1990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7.6%。其中83%的维吾尔族人聚居在天山以南,其余分布于伊犁地区和北疆其他各地,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维吾尔族人在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祆教等多种宗教。至15世纪时,伊斯兰教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古代维吾尔族人曾使用过卢尼体突厥文和回鹘文,信仰伊斯兰教后,便采用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共有三十二个字母,自右向左横写。现代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古、现代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他们能歌善舞,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他们的多种传统民族工艺品久负盛名。 哈萨克族是我国一个古老民族。对此,我国史籍有大量记载,古代波斯和希腊史学家亦有记述。哈萨克族是由历史上居住在伊犁谷地和中亚草原的许多部落和部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而成的。这些部落和部族主要有塞种、大月氏、乌孙、康居、阿兰和匈奴。公元1456年,贾尼别克汗和克烈汗率领哈萨克各部落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哈萨克”一词。哈萨克民间传说中,“哈萨克”即是古代本民族的图腾“白天鹅”之意,在哈萨克语中,哈孜是“天鹅”,阿克是“白”。但也有人将它解释为“勇敢的自由人”、“避难者”等意。我国现有哈萨克族111万多人(1990年),其中99.59%在新疆,主要分布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昌吉、乌鲁木齐一带的天山草原也是哈萨克人游牧、栖息之地。哈萨克族人除少数从事农业或已定居外,多数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也保留着部分萨满教遗俗。现代哈萨克语主要是以钦察语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克普恰克语组。与它相近的亲属语言有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等,其中柯尔克孜语与它最接近。哈萨克族曾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后,也同维吾尔文一样,以阿拉伯字母作为本民族的文字。哈萨克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有自己杰出的诗人阿拜。 柯尔克孜族最初出现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称作“鬲昆”、“坚昆”,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3世纪时势力渐强,称“纥骨”、“契骨”,6世纪时又被称为“黠戛斯”。9世纪,黠戛斯首领称可汗,自立为黠戛斯汗国。12世纪末,蒙古兴起,黠戛斯归入蒙古帝国,被称为“乞儿吉斯”、“吉利吉思”清朝称其为“布鲁特”。今天的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经常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柯尔克孜”一词,在中外史料和柯尔克孜族的传说中有种种不同的解释。有说是四十个部落,有说是四十个姑娘,也有说是草原人等,一直没有定论。我国柯尔克孜族现有十四万多人(1990年),其中约80%聚居于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其余的散布于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莎车、英吉莎、塔什库尔干、皮山和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精河、博乐等地的牧区。他们自古至今过的是“毡帐为居”、“逐水草,事游牧”的生活。绝大多数柯尔克孜人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信奉喇嘛教。柯尔克孜语也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南北两种方言。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柯尔克孜文。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新疆的蒙古族有十三万多人(1990年),占全国蒙古族的2.78%,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一部分居住于伊犁、塔城、阿尔泰等地区。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生产,近代有部分人兼营农业或转向农业。他们曾信奉萨满教,后改奉喇嘛教。新疆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卫拉特方言,使用托忒蒙文,近年来正推行内蒙古通用的胡德木蒙文。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主要流行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卫拉特蒙古族之中。每年,新疆蒙古族要举行大规模的娱乐活动——那达慕大会。 锡伯族在新疆有三万多人(1990年),约占全国锡伯族的19.14%,大部分聚居于伊犁河流域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地。他们以农为主,也兼营养殖业、狩猎和捕鱼。新疆锡伯族是公元1764年从盛京(今辽宁沈阳)西迁来的。现代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锡伯族自古信奉萨满教,至今在新疆锡伯族民间还保存有《萨满歌》的手抄本。新疆锡伯族人崇奉“喜利妈妈”,以求神灵保佑家宅平安。射箭是他们喜爱和重视的体育项目。 塔吉克族在新疆有三万多人(1990年),自古以来居住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一词为“王冠”之意。塔吉克人,在《史记》中被写为条支人,《唐书》中为大食人或大石人,《大唐西域记》称朅盘陁人,宋元称色勒库尔人。中国塔吉克人信仰过袄教、佛教,现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属高山塔吉克的一支,被誉为“鹰的民族”、“帕米尔雄鹰”。鹰是塔吉克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塔吉克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中国塔吉克族有《慕士塔格冰山的传说》《公主堡的传说》等各种优美的民间传说,也有《勇敢的秦公主》等民间叙事长诗。 新疆的乌孜别克、回、达斡尔、塔塔尔、满、俄罗斯等少数民族也都为天山文化增添了光彩。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