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酒醒,一襟风露。”诗句出处:《青玉案》;是宋朝诗人曾觌的作品。
【注释】:
诗文 | 今宵酒醒,一襟风露。 | |
释义 | 今宵酒醒,一襟风露。“今宵酒醒,一襟风露。”诗句出处:《青玉案》;是宋朝诗人曾觌的作品。 蒲葵佳节初经雨。正栏槛、薰风度。满泛香蒲斟醁醑。故人情厚,艳歌娇舞。总是留宾处。榴花照眼江天暮。醉里春情荡轻絮。岂止卷帘通一顾。今宵酒醒,一襟风露。梦指高唐去。 | 【注释】: 今:①此时;现在。《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战国策·赵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传·襄公二年》:“(崔子)今不来矣。”②现代。与“古”相对。《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违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诗经·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当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⑤将要;将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⑥不久。《史记·申屠嘉列传》:“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宵:①夜晚。陶潜《自祭文》:“翳翳柴门,事我宵晨。”②小。《史记· 三王世家》:“无迩宵人。”③通“肖”。像;类似。《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䫉。”醒:①酒醉之后恢复常态。《左传·襄公三十年》:“醒而后知之。”②睡眠结束或尚未入睡。梅尧臣《永叔赠酒》:“醒目常不眠。”③醒悟;觉悟。《抱朴子·勖学》:“卤钝者醒悟。”一: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风:(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露:①露水。《诗经·召南·行露》:“畏行多露。”白居易《暮江吟》:“露似真珠月似弓。”引申为润泽。《汉书·晁错传》:“覆露万民。”②露天;在屋外。《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太仓:京都谷仓。陈:指陈旧的谷物。因:积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③显露;泄露。《论衡·对作》:“文露而旨直。”《后汉书·蔡邕传》:“事遂漏露。”④败坏。《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⑤羸弱;疲惫。《左传·昭公元年》:“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湫底:闭塞不通。)《战国策·秦策三》:“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⑥通“辂”。车子。《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蒌,以处草莽。”(辟:避。蓝蒌:衣服破旧。)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