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什么是黑色幽默文学 |
释义 | 什么是黑色幽默文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黑色幽默”文学在美国出现。一九六五年三月,当代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搜集了十几位作家的作品片断,编辑了一本小册子,标题为“黑色幽默”。从此,黑色幽默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出现在美国文坛上。黑色在英语里常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西方通常用黑色来代表死亡。黑色幽默作家在作品中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所以,“黑色幽默”意味着阴惨凄凉、悲观绝望、荒诞病态的幽默。这个流派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风行美国,七十年代以后虽然逐趋衰落,但不同形式的黑色幽默小说仍不断问世,其中一些作品还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所以至今仍然很有影响。 黑色幽默文学实际上是美国畸形病态社会的产物,是病态社会中的民族精神变态以及丧失了悲剧严肃性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反映。美国侵朝战争失败后,曾经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天堂”的“金元帝国”进一步露出了衰退景象,特别是六十年代,侵越战争的升级,更使美国国内人心浮动,政治、经济、社会危机接连不断。不少知识分子面对腐朽的现实而感到震动,原来的幻想破灭了。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产生了沉重的危机感。他们不仅对现实悲观失望,而且对个人的价值、未来的前景也产生了怀疑和恐怖的情绪。黑色幽默作家对这些深有感触,在他们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荒诞的、浓黑的,要根本改变这种现实又是决不可能的。因此,在绝望之余,他们认为要生存下去只有痛苦地接受、适应这种现状。接受,适应,又决不能用人们早已厌倦的那种感伤而幼稚的眼泪,唯有大笑才能发泄痛苦。于是,在这种社会悲剧发展到无法忍受的地步时,黑色幽默作家们把这种悲剧转化为闹剧式的喜剧。他们试图引出人们的笑声来达到对现实生活中那些荒诞、无意义事件的冷嘲热讽。“他们象临终的犯人那样,望着绞架发问:‘这玩意儿牢靠吗?’然后纵声大笑。”因此,有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是一种含蓄的怀疑主义,是以含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恐惧以及对于爱的憎恶之情”。因此可以说,黑色幽默产生于对恐怖前景的绝望,它在玩世不恭的嘲讽中表现对妨碍个人发展的现实强烈不满和无可奈何的愤怒。 黑色幽默作家的哲学观点基本上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矛盾重重,人们找不到出路的一种阴暗悲观的心理。这股思潮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广泛地影响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受其影响最深。这些人对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现实不满,但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看不到前途,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于是这些人的思想情绪同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合拍,他们把荒诞看成世界的普遍现象,把暴虐专横、贪婪冷酷看作是某些人变态心理的表现;而且认为这些现状是不可改变的。这种绝望的幽默情绪反映在文学上便成为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但有些电影和戏剧也被认为属于这类作品。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反对以人物、情节、主题和背景为小说要素的创作方法。常用漫画式勾勒出小丑式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不是一个有血有肉、实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物,而是一个所谓“反英雄”的平庸猥琐的小人物或半疯半傻的怪人。“主人公没有可以信赖的、公认的感情准则和行动准则;主人公和他的环境相冲突,他的精力大都耗于对抗;人类的动机永远错综复杂——嘲讽、矛盾和模棱两可总占优势。”他的活动也不贯穿和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人物几乎看不出个性,即使有,也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没有什么完整、严密的故事情节,结构松散,情节跳跃。时间、空间概念多加变换,往往把过去、现在、将来混在一起;把一些有现实意义的、比较真实的情节,同一些虚构的、甚至荒诞的情节揉合在一起,不考虑小说情节的逻辑联系和结构的完整,而是采取了所谓“反小说”的形式。在一件作品中,有时用第一人称夹叙夹议,所讲的大段哲理和议论,常常与本文的情节毫无关系。 它突出的艺术风格是喜剧式的嘲笑讽刺和寓言式的含蓄幽默。作者常常让书中人物作各种滑稽可笑的表演,并通过许多荒诞可笑的情节来达到其冷嘲热讽的目的。在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并不明确作出任何关于道德、政治的评价,而是让读者从作品冷隽的幽默和喜剧式的笑声中去领悟某种含蓄而意味深长的寓意以及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态度。美国有评论文章对黑色幽默作家及作品作了这样的评论:“这些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是‘黑色的’,也是荒谬、丑恶、残酷、阴暗、毫无意义的,而对于这一切,作者并不作出什么强烈的反响或道德上的评价,而只不过是用‘幽默’、‘喜剧性’、‘冷漠和滑稽’、无可奈何的嘲笑等态度来描写和对待它。”“这些人以尖刻的、辛酸的、有时甚至是绝望的笔调、着重刻划人世间的荒谬。”“这种幽默的特点是用经常是病态的、讽刺的、荒唐而可笑的情节来嘲笑人类的愚蠢。” 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约瑟夫·海勒、库尔特·伏尼格、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斯等。 约瑟夫·海勒(1923—),他出生在纽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还做过大学英语讲师,杂志广告撰稿人,推销经理等。一九五○年开始在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小说和戏剧写作。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象黄金一样好》(1979),剧本《我们轰炸了纽黑文》等。《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内部的专横、残暴、贪婪以及人们受到的迫害,反映了美国现代社会各种权势利欲的争夺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美国空军中队驻守在地中海某岛上。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把部下的性命作为自己升官的阶梯,一次又一次增加轰炸飞行任务。斯克斯考夫中尉,平时不苟言笑,道貌岸然,野心勃勃,要是偶尔微笑一下的话,那一定是因为他的竞争者得了重病。大战暴发使他异常兴奋,后来,他居然被上司誉为“军事天才”而当上了指挥全军的中将司令官。伙食管理员米洛,几乎把官兵们每个月的薪金全部都赚进腰包。他以采购伙食为名大搞投机生意,最后还与将军们勾结起来,办成了一家规模宏大的国际商业公司,连交战国德军政府也来合伙入股。米洛在世界各地通行无阻,美国军用飞机随他使用,各地机场任他起落,甚至德国的一些轰炸机都把纳粹标记改为米洛公司来为他装货。他还做了甲地的市长、乙地的副总督、丙地的代理国王、丁地的教长等等。他居然受到国家元首才能得到的礼遇:“卡车进入市区,就缓缓行驶。快到市中心,欢声更是雷动。学校里的男女学生都放了假,穿上新衣服排列在人行道两旁,手里挥动着小旗子。大街上人山人海,欢声四起,街道当中高悬着米洛肖像的巨大横幅……一排排精神抖擞的青年男女手挽着手,挤在后面蹦蹦跳跳,一面呆瞪着两眼,一面用带点嘶哑的声调敬慕地喊着‘米——洛!米——洛!’”他甚至在协助美军轰炸德国的桥梁的同时又协助德国以高炮还击轰炸桥梁的美国飞机。他本是靠贩卖蔬菜食品发的财,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把埃及的全部棉花买了下来,当棉花卖不出去时,他就在棉花上涂一层巧克力,放在食堂里卖给士兵当点心吃。就这样,米洛成了最得卡思卡特欢心的人。小说主人公上尉轰炸员尤索林就在这个空军中队服役。他不希望象斯克斯考夫那样升官,也不希望象米洛那样发财。他充满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他想摆脱一切人,但人人都与他有关,让他片刻不得安宁。他力图置身战争之外,从而获得生的权利,但这使他显得孤立无援。在失望之余,他感到周围的人都是敌人,都处心积虑地要害死他。因此,大家认定他是个疯子。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可以停止执行飞行任务,但军医告诉他,按规定,停止飞行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然而一个人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要求停止飞行,就证明他神志清醒,不是疯子,仍然必须执行飞行任务。军规还规定,飞满三十二次任务的人,可以不再执行任务;但是附加一个条件,必须在停止执行任务前绝对服从上级的令。当尤索林满怀期望飞满三十二次任务时,中队司令官把飞行任务增加到四十次、五十次……最后尤索林恍然大悟,原来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个骗局,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它没有确定的内容,经常被执法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解释,随心所欲地置人于死地。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他感到整个人类都疯了,只有他头脑清醒,最后他逃到瑞典去了。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空军中队,实际上是作者眼中的战后美国社会,在这里人们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当权者以部下的鲜血作为发迹、取乐的工具,钻营者以同胞的生命作为生财的赌注,弱肉强食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出了毛病》描写了美国一个大公司某经理人员日常生活中的疑惧和烦恼。这个经理人员经营有方,业务发达,邻居和同事都羡慕他,然而他却天天在恐惧中生活,认为一定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时时担心有什么灾难落到他头上。他害怕关着的门,怀疑门内有什么阴谋在进行,又害怕把门打开,看到里面的丑恶。这些描写,使人感到虽然在富足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的职务和工资都在上升,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充满了猜忌和畏惧,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存在各种微小而影响深刻的龃龉,处处使人感到不安,无法忍受。这部小说运用日常琐事来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显示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 《象黄金一样好》把家庭中勾心斗角和政府中的权力争夺交织起来,描写了一个自视甚高的犹太知识分子怎样在现代社会政治权力的愚弄下,产生了飞黄腾达的美梦,最后只落得个滑稽、荒谬的可笑结局。 总之,海勒的创作善于从不同的题材中发掘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从超现实而又不是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完全不同的真实;他还善于把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写成笑话,但作品的基调是比较绝望的,排斥任何具有正剧含义的光明的圆满的结局。他在表现现实世界时有愤怒,但他用解嘲的态度减轻痛苦,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事实,并没有想改变这个世界。 库尔特·伏尼格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曾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监狱。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中,他侥幸逃得余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第五号屠宰房》(1969)和《囚徒》(1979)。前者猛烈抨击了二十世纪人们的好战情绪;后者揭露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某些垂死腐朽现象。《囚徒》的主人公斯塔巴克出身在一个波兰移民家庭,从小被父母非正式地过继给克利夫兰的一个百万富翁。他年轻时曾以温和的共产主义者自我标榜,后来又向往作一个政府忠实的官员。然而,政治动荡,人生坎坷,却使他三次琅珰入狱。作者通过主人公三次身为囚徒的经历,把虚实交错的材料穿插起来,并借书中人物之口,以喜怒无常、荒诞不经的形式,发议论,讲哲理,使读者在冷漠、无奈的逗笑和自我嘲讽中,意会到美国政治生活的腐败和金钱万能的罪恶。 约翰·巴斯的代表作是《烟草经纪人》(1960)和《羊童贾尔斯》(1966)。前者描写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作者认为人应该认识世界,但能否接近真理却值得怀疑,正是这种矛盾在作品中引出了许多笑料,写出了美国殖民史的猥亵和滑稽剧;后者充满着自发的讽刺,描写在两个重点大学中所发生的事。作者把任何人理智地安排生活的企图都作为讽刺的对象,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的虚无主义观点。 黑色幽默文学是一种当代资产阶级的讽刺文学。它明显地带着资产阶级颓废没落、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它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在精神领域里的一种反映。黑色幽默作家把资本主义社会等同于全人类社会,把资本主义制度惶惶不可终日的现状,看作是人类必然灭亡的趋势,这种思想倾向显然是极端错误的。有的作品中还有不少露骨的色情描写,这是不足取的。 但是,黑色幽默作家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讽刺和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阴暗、腐朽、丑恶、凄惨的现象,它比起当前西方那些黄色、凶杀、粉饰太平、追求刺激等无聊作品来,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艺术技巧方面,黑色幽默作家用了放大镜、哈哈镜的漫画手法来看待和反映这个世界,使其扩大、变形,促使那些阴暗、丑恶的东西更突出、更丑恶、更可笑、更可憎,使读者在寻思和回味中悟出一定的寓意或给读者以震动,从而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一般评论家认为,黑色幽默文学是美国六十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它继承了文学史上辛辣讽刺的传统风格,而且对美国甚至其他许多国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